您当前所在位置:

唐朝对河北地区的经营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河北作为一个地区在唐朝属于河北道。道的概念在当时是自然地理范畴,而非行政系统。《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载:

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也说:

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627),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查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上述引文记载的道,按照《唐六典》的说法纯粹是经济概念,即是说政府为收税而设置的地理划分;《旧唐书》所说的“山河形便”也属于地理观念,到开元时则仿照汉朝的刺史体例,划分十五道,设置采访使检查各地官员,这虽属新动向,但始终没有突破地理概念的范畴。河北道在唐朝大部分时代里,就是置于这种形势之下。

地理概念中的河北毗邻中原,自古以来是中国本土的核心区域之一,是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组成部分。冀朝鼎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即:“中国的经济结构,最初是由千万个在不同程度上能自给自足的村落所组成,这些村落一般都是为了行政管理与军事行动上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种较大的组织形式。……在缺乏机械工业、现代运输与通讯设备和先进经济组织的条件下,要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则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问题,就只能看成是控制着这样一种经济区的问题:其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比其他地区要优越得多,以致不管是哪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基本经济区’。”[1]这就是说,所谓的基本经济区是王朝国家的本土核心区域。从人口分布的角度而论,河北地区与四川盆地、汾渭平原和江南地区在唐朝前期是四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分布区。这四个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但人口却占四分之三。到中期玄宗时代,华北平原的人口密度增加到全国的五分之二,其地位更加重要[2]。

唐朝河北道的范围,根据文献的记载,包括怀、卫、相、幽、安东等25个州府,其北部则是安置突厥、奚、契丹、靺鞨、降胡和高丽等共46州、14府[3]。这就是说河北道分别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核心区域,而北部则是广袤的边疆和蛮荒地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北部延伸到今俄罗斯萨哈林(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4],这不仅包括华北平原,而且也涵盖了东北地区直至大海。史念海在《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一文中将燕山视为河北道的农牧分界线,这以南是农耕地区;燕山北部桑干河中游和玄水、白狼河流域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再北部是游牧地区,而东北则属于渔猎和游耕地带[5]。河北道的南部是唐朝的核心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北部则是契丹和奚人等游牧势力分布的地域。唐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当然也就不完全一样。

下一篇:礼俗文化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