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淮河流域史前稻作农业与文明进程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确立,文化面貌已被世人所了解。淮河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只是距今两千年以来的事情。万年以来的全新世时期,这一分界线随着气候环境的变迁而不时的南北摆动,先民们的栽培对象和耕作方式也必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进而使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甚至考古学文化的主体都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在距今九千年前,黄淮地区就同时存在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两种耕作方式,其分界线大约在北纬33°与34°之间。在全新世大暖期期间,这一分界线进一步北移,但在几次降温事件中,又几度向南摆动,直到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才大体稳定在北纬32°左右淮河干流 一线。

近年来,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游的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和下游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分别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丰富的稻作农业遗存,从而为研究中国乃至亚洲稻作农业的起源、演化、传播及环境变迁等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增加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因此也更令我们相信安徽境内的淮河中游地区也应当存在早期稻作农业遗存。鉴于此,我们2001 年 10 月对安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稍早阶段的定远侯家寨、蚌埠双墩、霍邱红墩寺等遗址进行了短期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保存甚好、具有鉴定特征的稻壳印痕,为研究淮河中游地区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     淮河中游地区史前稻作遗存新发现

1、         双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北郊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南距淮河 5 公里,是一处侯家寨文化早期遗存,距今年代为 7107 至 6759 年⑴。 此次发现了12个稻壳的印痕,其中可以判断其类型的有9个,其中2个为阔卵形,长宽比为2.0-2.14毫米,判断为粳稻,占22.2%,4个为籼稻,占44.4%,3个为中间型,占33.3%。

2、侯家寨遗址

侯家寨遗址位于定远县西南七里塘乡袁庄村东北土岗上,北临枯河,北距淮河约40公里。该遗址于1977年发现,1985年春和1986年秋进行两次发掘,分为早晚两期文化。据碳14测定,侯家寨一期文化距今69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距今为6000—5200年。由于其较为独特的文化面貌,发掘者将其命名为侯家寨文化⑵。 在侯家寨遗址调查时,在地层剖面上和地表采集到大量陶片、动物骨骼、残石器等,还在遗址东侧水沟西壁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采集到一些经轻度烧烤的草拌泥块,因采样点上文化层破坏殆尽,这些泥土块多采自下文化层,红烧土块则有的采自文化层,有的采自地表,但无疑均为新石器时代遗物。在侯家寨的草拌泥土块和红烧土中,共发现了28个样品,29个稻壳的印痕或草拌泥土块中夹的稻壳中填充的米粒状土粒,其中可以判断其类型的有27个,9 个为粳稻,占33.3%,11个为籼稻,占40.7%,7个为中间型,占25.9%。2个标本因残缺较甚无法判断其粒型。

2、         红墩寺遗址

红墩寺遗址位于安徽省霍邱县,淮河之南,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不同时期的堆积。尽管地表散落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遗物,但我们选择的采样点却未见西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根据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陶片观察,其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夹蚌和夹炭陶,火侯不一,应有早晚的差别。该遗址曾进行过试掘,发掘者认为第一期文化比侯家寨上层阶段略早,相当于侯家寨遗址早晚之间的阶段,距今约6000年,如若是,则红墩寺第一期与濉溪石山子遗址大体相当,第二期文化相当于侯家寨上层,是属于侯家寨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⑶ 。在红墩寺的土块和红烧土中,共发现了11个样品,12个稻壳的印痕,其中可以判断其粒型的有8个,全部为粳稻。另有4个标本因残缺较甚无法判断其粒型。

二、对新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史前稻作遗存的初步认识

本文所分析的三处遗址,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是侯家寨文化早、中、晚期的代表,年代范围为距今7100-5200年,基本上代表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面貌。⑷。 通过对新发现稻壳或印痕的形态学观察,得到以下初步认识:

根据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稻壳印痕及残存稃片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印痕上有明显的纵沟1或2条,这些纵沟是由稻谷粒稃片上两条隆起的纵脉棱在红烧土上保留下的压痕。其次,印痕表面有程度不同的圆形或乳头状突起,这实际上是稃外表面突起间隙在红烧土表面形成的负相。在对侯家寨样品的残余稃片的电镜扫描照片中,发现有清晰的典型粳稻的双峰乳突。从扫描电镜下观察,侯家寨HJZ17稻壳稃片双峰乳突显具粳稻特征,但同一标本稻壳中填充的米粒状土粒,粒形窄长,显具籼稻特征。红烧土中稻稃残片,其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形态特征与现代栽培稻稻壳十分相似。

以上说明,我们在双墩、侯家寨和红墩寺遗址采集到的红烧土中所含的稻壳印痕及其残存稃片无疑是属于栽培稻的稃片及印痕残片。这次调查所获资料虽然并不甚丰富,但也可为我们认识淮河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淮河上中下游稻作农业的关系、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