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农学论文 > 水产论文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编辑:

2014-05-09

2.4.2对自身的影响由于大量残饵、肥料、生物排泄物等的沉降和堆积,造成水体中植物营养性元素含量增加,藻类爆发性生长,水体中藻毒素水平上升,影响生物健康。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水体及底质中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和有机酸等,在水中不断积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导致养殖生物生长受限,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养殖生物病害(如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32],提高生物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引起养殖生物中毒死亡或泛塘,造成巨大损失。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可使底质酸化,pH明显下降。低pH可影响养殖生物的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研究表明,虾塘底层残饵分解可引起海水DO饱和度和pH的下降,水中的溶解氧在24h内由8mg/L降至0,pH由8降至6[33];隗黎丽[34]指出,水体中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会影响鱼类的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李建等[35]研究了氨氮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影响,发现氨氮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显著,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叶俊[36]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急性胁迫对草鱼RBC形态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亚硝酸盐暴露可导致RBC形态发生改变,RBC数量和HCT降低,HB被大量氧化为MET,从而导致鱼体呼吸功能受到影响。

3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与修复

当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和修复技术主要分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类,这两类技术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异位修复技术的水质处理效果较好,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的零污染排放,但需要将养殖水移出原有水体,在原水体之外的固定处理单元里进行净化修复,需要消耗额外的空间、能源等;原位修复技术在原水体环境中进行,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在土地资源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体现了其有利的一面。然而水产养殖本身需要适度的肥水,因而决定了原位修复的程度和效果是以维持养殖水质与养殖生物的平衡和谐为准,并不是以实现养殖尾水的零污染排放为最终目标,体现了其净化修复效果的不彻底性。一项实用的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净化和修复技术,不仅要达到应有的净化效果,而且应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养殖水质净化和修复技术的开发应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以及本地区的资源状况,研发与水域功能和地区资源相适应的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使养殖尾水的处理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3.1原位净化与修复原位净化与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主要是机械增氧、底泥疏浚;化学技术主要是投入氧化剂提高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使用络合剂络合金属离子等,而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体环境。因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多为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及BOD、COD等有机污染物,其恰好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故可通过生物的生长代谢来完成物质循环、污染物的净化及生态的控制。近年来,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吴伟等[37~40]先后报导了采用浮床种植空心菜净化池塘养殖环境(图1)、利用人工弹性填料构建固定化微生物膜处理养殖水体(图2)、应用脱氮副球菌实现养殖水体好氧反硝化以及运用侧孢芽孢杆菌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杨琳等[41]研究了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效应。3.2异位净化与修复异位净化与修复技术主要是人工湿地循环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处理系统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水生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系。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大类型。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和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面源污染、恢复和净化受污河流、湖泊等诸多方面。将人工湿地用于水产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已有报导。吴振斌[42]和谢小龙等[43]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水体的效果,水体中浮游动物和TSS的去除率分别达60%和70%,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4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标签:水产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