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农学论文 > 水产论文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编辑:

2014-05-09

2.1.3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是养殖过程中用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和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所使用的外源性投入品。现阶段我国使用的这类制品主要包括: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杀真菌剂、杀寄生虫剂、杀藻除苔剂、疫苗以及用于改良环境的增氧剂、解毒剂、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其大部分主要是化学制品,包括农药、除草剂、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仅小部分为微生物制剂。在当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因养殖周期长,养殖水质呈半污染状态,且经过夏季高温,容易发生病害,故从苗种入水到商品出水销售,经常会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如正确合理地使用一般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产品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养殖业者往往会不科学地使用渔药甚至使用违禁药物,从而对养殖水体产生严重的危害。相关研究表明仅20%~30%投加的抗生素被养殖鱼类吸收,而大部分进入了水体环境中[16]。梁惜梅等[17]的研究表明,在珠江口典型水产养殖区的水体中检出两类三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四环素)抗生素的残留,平均质量浓度在7.63~59.00ng/L,且养殖时间越长,抗生素的总量越高,显示出抗生素的累积效应;另据研究报导,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用于清除丝状藻类(青苔)、大型草类及有害藻类的扑草净[18],其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长达1~3个月[19],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20]。

2.2水产养殖过程中代谢产物的污染养殖过程中所投入的饵料被养殖生物摄食后,经过养殖生物的吸收代谢排入水中,使水中的氮、磷含量增加。一般情况下,在鱼类所摄食的饲料中,约有20%~30%转化为粪便,经排泄进入水体环境。据对鲤鱼养殖中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36%)中氮、磷的迁移分析可见,仅有31.89%的氮进入机体后转化为鱼体组织,其余的52.5%随尿液(以氨、尿素和尿酸的形式)、15.61%随粪便被排出鱼体后进入水体环境;进入水体环境的磷的比例则超过了氮,达到投饲量的70.2%,其中的5.1%和65.1%分别随尿和粪便排出体外。每吨鱼在喂养1.4t饵料后产生的粪便达0.45t(干重)[21]。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鲑鱼网箱养殖中,约有80%的饵料氮素可被鱼类摄入体内,其中25%用于维持鱼类的生存,75%被排出体外,仅粪便就占10%[22]。Beveridge等[23]根据饲料组分和已知的鱼类消化率估算过鲑鳟鱼的排粪量,即鲑鳟鱼可以消化约74%的典型商品饲料,每消化100g饲料可产出25~30g的粪便(以干重计)。由此可见,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生物的排泄物污染值得关注。除此之外,某些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如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其引起的养殖自身污染更应得到重视[24]。

2.3水产养殖环境中底部沉积物的污染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底部沉积物是由养殖水体中的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次生物质、生物遗体、生物碎屑、生物代谢产物以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经表面电荷吸附或重力的作用在水体底部沉积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养殖环境的底部沉积物可通过再悬浮-溶解-释放等过程,使相关物质回到水体环境中,引发水体二次污染。故底质环境成为养殖环境中污染物的聚集地。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网箱、池塘等非开放式水产养殖环境的底质中,碳、氮、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明显要高[25],且底质中经常有残饵富集。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残饵、粪便沉积形成的有机污染底泥,深度可达30~40cm,并随池龄增长而增加[26]。在老化池塘中,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以及药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底泥中的富集更为严重。Funge等[27]对精养虾池中物质平衡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氮和7%的磷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被利用,其余都以各种形式进入沉积物中。徐永健[28]研究了封闭式对虾综合养殖围隔,发现水体中氮、磷的最终去向主要是沉积于底泥中;在半精养的鱼塘中,每产出鱼3~4g/(m·d)就有700~800mgN/(m·d)进入系统中,而生物的利用率仅有11%~36%,其余均沉积于鱼塘底质中[29]。2.4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影响

2.4.1对外环境的影响由于集约化养殖下过量的施肥、投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的累积,导致养殖水体内部污染负荷的急剧增加,明显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水体自净能力明显下降。为了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必须通过更新水源来保证水产养殖正常进行。这就导致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外扩,影响周边的水域生态环境。据2010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称,全国COD排放总量为3028.96万t,总磷42.32万t,总氮472.89万t;而水产养殖业所排放的COD为55.83万t,总磷1.56万t,总氮8.21万t,分别占1.84%、3.69%和1.74%。虽然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对养殖排水进行管理和约束,但由于养殖区域分布广、排放又属于无组织排放,故管理上难度极大,效果不佳。水产养殖排水主要增加了周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的浓度,加剧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研究表明,养殖排水所排出的营养物质增加了周边水域的氮、磷输入量,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导致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韩志泉等[30]研究显示,与浮游植物数量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是总氮、总磷,水中总磷浓度每上升0.01mg/L,浮游植物便增加3.53×105个/L;Brown等[31]发现,离养殖区越近,水质DO饱和度(溶解氧实际含量/饱和含量)越低。养殖区附近3m和15m处的水质DO的饱和度分别为35%~70%和50%~85%。

标签:水产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