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分析鲤春病毒血症风险

2013-09-04

1.2.3  传播方式和传染源  病鱼、死鱼、被污染的水、网具等是水平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在人工感染试验中注射感染死亡100%,而浸泡则只有20%,可见外伤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在天然条件下死亡率没有那么高,该病潜伏期约20 d,病毒可从鳃或消化道侵入鱼体内,也可以通过寄生的无脊椎鲺、蛭或附卵传播和污染物传播,最后通过粪、尿排出体外。

SVCV感染后剩下的鱼会产生很强的免疫保护力并出现循环抗体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SVCV感染后的潜伏期不仅依赖于水温,也依赖于鲤鱼本身状况。发病鲤鱼、发病后康复鲤鱼、野生或养殖的鲤鱼都可以成为SVCV的贮藏宿主。鱼虱、水蛭、食鱼的鸟类(如苍鹭)和水生节肢动物都可能成为传播SVCV的生物媒介[7]。感染SVCV的鲤鱼可通过粪便和尿液向外排泄病毒,并且排到体外的病毒可在水中保持感染活性4周以上,可在4~10℃ 的泥浆中保持感染活性6周以上。此外,污染SVCV的设备也可成为传染源[9]。总之,SVCV主要是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不是SVCV感染的主要途径。

1.3  临床症状和潜伏期、隐性感染  SVC病毒感染是致死性的,它破坏鱼体内的水盐平衡,在临床上表现为水肿和出血症状,当病鱼出现显性感染时,其肾、脾、鳃、脑中含有大量病毒。水温是SVCV感染的关键环境因素,SVCV主要在水温10~15℃时感染鲤科鱼类,其中幼龄鱼种易感。鲤鱼自然感染SVCV后最初表现为病鱼趋向水流,濒死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腹部膨胀、侧泳并泳动失调,在皮肤、鳃部和眼部出现淤血斑,肛门发炎水肿,鳃部苍白。剖检常见的症状为:鱼鳔出血,内脏器官水肿,腹水及卡他性肠炎。继发的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提高了发病鲤鱼的病死率[10]。鱼苗和成鱼在水温17℃以上时很少发生显性感染。SVC的爆发除与水温有直接关系外,与鲤鱼的年龄、饲养密度及环境条件均有关系。鲤鱼感染SVCV后往往聚集在入水口处,游行及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迟缓,呼吸强度减弱,死亡前的表现为精神沉郁、静止及身体倾斜。

1.4  诊断

1.4.1  初步诊断  被SVCV感染的垂死鲤鱼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出血,鳃苍白以及腹水等。剖检变化主要包括肠炎、腹膜炎、水肿,鱼鳔、肌肉和其他内脏器官瘀血。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采样后进行病毒学检查。

1.4.2  病毒分离及鉴定  目前,OIE推荐用来分离SVCV的细胞系有2种,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和肥头鲤细胞(FHM)。细胞接种SVCV后产生的细胞病变(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表现为细胞变圆、裂解及核染色质边缘化,CPE出现的时间取决于病毒感染时的温度和所用的细胞系。观察到敏感细胞出现CPE时,应该立即进行病毒鉴定。鉴定方法有中和试验、IFAT、ELISA或RT-PCR等。

1.4.3  国外标准  OIE发布的《水生动物诊断试验手册》推荐的诊断程序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荧光抗体技术、细胞培养、ELISA和PCR技术等。

1.4.4  国内标准  SN/T 1152-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2002年11月25日正式发布。SN/T 1152-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鲤春病毒血症检疫技术规范》将在2011年5月1日发布,7月1日实施。

GB/T 15805.5-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鱼类检疫方法第5部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2008年7月31日正式发布。

1.5  防治(免疫、监测、消毒、限制、销毁和用药等)  水温在20℃以上时,鲤鱼机体内能产生较高水平的干扰素和抗体,抵御SVCV的攻击。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在热带和亚热带爆发SVC的报道。常见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防止水污染,放鱼前对池塘和鱼种进行消毒,培育抗病力强的鱼种,保证饵料质量,合理投饵,控制水温、溶氧量、pH值等理化因子。小的鲤鱼养殖场通过控制水温可以避免SVC的爆发,而大型养殖场由于周围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一般的防制措施很难奏效。

目前,通过选择、杂交和基因遗传学技术还未能培育出具有SVCV抗性的育苗株。灭活苗和弱毒苗经鲤腮或腹腔注射后能够产生一定的保护力,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造价高,保护力不强,安全性低。80年代初SVCV灭活疫苗在欧洲上市,SVCV弱毒苗也被开发成功。不管什么类型的疫苗都应当在水温高于19~20℃时对鱼类进行免疫。新兴起的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许多优点,成本相对较低,易于生产和储存,多价苗的生产可将多个质粒混合在一起,或将多个编码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同一个载体上构建质粒。而且DNA疫苗不需加强免疫就可激发机体产生较强且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在水产养殖业中,针对VHSV和IHNV的DNA疫苗已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至今还没有SVCV核酸疫苗的报道。Ahne等认为,今后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为水产疫苗的发展建立模型和标准,将来开发SVCV疫苗(包括活苗、灭活苗、亚单位苗和核酸苗)的标准应取决于该疫苗的效力、安全性、是否能通过当地的法规以及是否符合当地流行病学的情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