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生成的实践探究

编辑:sx_houhong

2014-04-25

数学课堂中有效生成的实践探究,学生个性体现了,但孰不知,在生成这件华美的“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生成误区。

笔者在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中,在现场的生成环节中,发现很多教师过于迷信“重视生成必然精彩”的观点。教学方式开放了,课堂场面热闹了,学生个性体现了,但孰不知,在生成这件华美的“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生成误区。

【案例呈现】在本校组织的一堂数学常规教学课上,我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在进行“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学生甲回答:“两个,若只用一个钉子钉,木条会转动。”这时学生乙补充说:“用一个钉子也可以,只要增加木条与墙面的摩擦力,木条也可以固定。”学生纷纷议论。该教师可能因为是有不少老师在听课,对这个意外的回答也不加以评判。或许是受刚才学生的“启发”,接下来又有不少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丙说:“用一个钉,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学生丁马上说:“一个也不用,全部用胶水粘住就可以了。”其他学生开始笑,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兴趣也非常高。

以上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无论你如何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教师若不掌握教学中“生成性”的特点和对策,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两个片段加上平时听课时的观察让我们看出教师对“生成性”认识至少还存在如下低效甚至无效的错误倾向:

倾向一 盲目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互动生成,想方设法促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生成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学生的生成并不都是有用的,对于学生的生成,我们何时该放大,何时该适当延时,何时该果断搁置,何时该因势利导,心中无底,体现出盲目的肯定生成。

倾向二 随意化

生成应该有预设、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的,但许多情况下却将教学预设视为可以随意更改、可有可无的临时方案。在教学中随意变更教学环节,或随意升降教学要求。无指示性的提问促进着无目标的生成,使教学变得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混乱而随意。

倾向三 泡沫化

无论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都离不开真实的、自然的课堂生态环境。但在实际的观赏课中,生成存在人为的、虚假的、雕饰的痕迹太重,看似美丽,却不实在,犹如泡沫,只能眩人眼目,而无实际意义,生成者只陶醉在虚假的美丽之中,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标签:数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