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理学论文 > 其它理学论文

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4-12-22

鼠类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的 一 个 类 群,在 生 态 系 统 中 起 着 主 导 作用。其种群的大小、种群密度、种群的迁徙等都会对栖息地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请看下文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

布 氏 田 鼠(Microtus brandti)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田鼠亚科(Microtinae)是半干旱型草原的主要啮齿类动物,分布范围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蒙古利亚共和国南部、东方艾玛格省东部以及俄罗斯。布氏田鼠是中国内蒙古中、东部草原主要属种,在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地区呈间断性的分布。由于布氏田鼠既是危害草原的重要害兽,又是多种病毒性、细菌性、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寄生虫病等病原体的携带和传播者而被加以防控。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包括过度放牧,土地复垦和草药的挖掘等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气候变化,特别是高温和干旱,加速了草地退化过程,一些被隔离的布氏田鼠栖息地已被永久破坏,导致布氏田鼠不同地理种群大小受到严重的影响。理论和实际研究表明栖息 地 的 片 段 化 会 引 起 小 兽 种 群 的 遗 传 分化。进化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理论已证明小型和孤立的种群将遭受扩散限制并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甚至因随机漂移和近亲繁殖的综合影响而导致遗传变异的丧失。在扩散能力减弱或者扩散能力被限制的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累加可能促进了近亲繁殖而引起种群衰退。研究者一直关注片段化栖息地濒危物种、珍稀物种种群的遗传结构的研究,而作为草原鼠害的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异质性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估。另外,与其他北方啮齿类动物反馈调节类似,在分布区的一些地方布氏田鼠受高循环动态制约包括偶然的种群数量增长,物种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数量的涨落波动,极端的数量的波动会导致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改变。对于布氏田鼠这种分布区域广、具有短距离扩散能力、繁殖力强,寿命短的啮齿类动物来说,由于长期受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胁迫和栖息地片段化的双重作用,不同的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可能发生变化并产生遗传分化,进而分化为不同的适应性种群,将会对草原保护和防止疫病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微卫星多态性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Wang等[19]分析52个布氏田鼠样本,分离鉴定了10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每个位点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为0.406-0.840。多数位点的观察杂合度相似或大于期望杂合度。微卫星标记对研究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以相关联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王登等用7个微卫星位点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分布区,锡林郭勒北部分布区,浑善达克沙地南部分布区等3个分布区的4个样地158个样本布氏田鼠遗传差异检测显示:不同种群间等位基因平均数、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信息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期望杂合度之间无显着差异;各种群内平均观测杂合度小于平均期望杂合度,经Bonferroni方法校正后的哈-温平衡检测显示4个种群28个位点中共14个位点背离哈温平衡。表明各种群在微卫星水平上遗传差异显着,各种群总体实际等位基因频率均偏离哈-温平衡,推测其繁殖系统,交配方式存 在近交或者其生 存环境 存在 某种 瓶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