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论文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论文

编辑:

2015-10-14

‘推力。和‘拉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外生因素:其二,对乡镇企业在城镇化中作用的重视。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地区出现的新事物,摆脱了传统的计划时期的企业发展模式,不再由国家投资和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而是由乡镇自筹资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乡镇企业的出现为珠三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与从1960年代开始的关于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争论flll有直接的关系@。但直到改革开发以前,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事实中很难找到小城镇的成功发展例子%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生产的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按照计划时期城镇发展的路径,当时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就业岗位几乎不可能接纳这么多的农村剩余人口,而如何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社会最为现实的问题。到1980年代初期,学者普遍认为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和核心是小城镇的发展1t2-151,特别是1 984年,权威学者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书中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途,农村城镇化似乎是解决当时一直困扰在国家面前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的办法o,而且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中国式城镇化道路”ItSl,并且为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方针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的意义是深远的,与当时的‘苏南模式“的实践一起,农村城镇化共同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政策。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在集镇落户(自理口粮)的政策,也称为‘I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成为当时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而又不增加城市负担的重要途径。到1986年,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后,进一步设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可以视为是从政策上对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肯定。

2 1980年代末期--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机制的研究

在19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民工潮。。随着全国改革与开放的层次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中的科技人员涌入珠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规模迅速增加。在户籍制度下,外来人口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到19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大量迁移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增长越来越重要来源,并导致珠三角大量城镇规模突然升级嗍。Z986年珠三角约有185万外来务工人员,到1988年达到320万人I堋,1988年初出现。民工潮。o。由于吸引的外资大都来自香港,迁移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的集聚程度取决于与香港的距离,形成以珠江口为核心的圈层集聚结构。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劳动力市场,满足珠三角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低成本劳动力的来源,促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持续增长的源泉之一。

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为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和城镇人口的度量带来了新的课题@,最大的特点是数量大,没有当地户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量的外来人口不被包括在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之内,如果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城镇化水平将会低估,存在傀性城镇化。人E]1171。外来人口问题推了中国人口统计的改革。在199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后,国家更加倾向以城镇常住人口@来统计城镇人口规模。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狼牙山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战略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