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其它经济学论文

2014年合资寿险公司效率的实证研究

编辑:sx_wangha

2014-02-24

一、引言

允许外国寿险公司组建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是我国保险业“人世”协议的内容之一。在这一规则的约束下,外资寿险公司在进入我国寿险市场时,基本都选择了与一家中资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寿险公司的模式。

据统计,自从1996年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 中宏人寿成立以来,外资寿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组建了27家合资寿险公司,占我国全部寿险公司的44(2010年底数据)。其中,在我国“人世”之前组建的有7家,在“入世”之后组建的有20家。从股东背景来看,很多合资寿险公司的外方股东是有着上百年经营历史的国际知名金融保险集团,资产规模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有着成熟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中方股东通常为在石油、化工、电力、金融等领域的大型国企,综合实力雄厚,社会资源丰富。

然而,尽管合资寿险公司基本都有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中外股东支持,但是在经过数年的经营之后,合资寿险公司之间的经营绩效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市场地位也逐渐产生了差异。比如,从资产规模上看,2010年,中意人寿与信诚人寿已经分别突破394亿元和154亿元,而长生人寿与海尔纽约分别仅为16亿元和14亿元。再比如,从盈利情况来看,招商信诺与中意人寿分别在第5个和第6个经营年度实现了盈利,而中德安联、金盛人寿则在第12个经营年度尚未实现盈利。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远远低于股东的预期,再加上中外股东之间为争夺控制权而屡屡出现“内讧”,一些合资寿险公司的股东干脆选择了减持股权甚至彻底退出合资协议。

那么,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到底如何、哪些原因导致了合资寿险公司之间出现分化?在我国保险业“人世”十周年的背景下,对各家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深入探讨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从国内的研究情形来看,虽然近几年来人们对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描述性为主,而实证研究则有所不足。基于此,本文将以合资寿险公司的效率作为研究切入点,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sDEA)和马尔奎斯指数(Malmquist)对我国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合资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完善。

二、文献回顾国外学者早在2O世纪90年代就广泛运用效率来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比如,Fecher等(1993)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算了法国的寿险公司和非寿险公司的效率。Cummins和Zi(1998)利用包括(DEA、SFA)在内的多种前沿分析法分析了1988~1992年美国445家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Cummins、Tennyson和Weiss(199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88~1995年美国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和收入效率,并探讨了并购活动与规模经济和效率之间的关系。Hardwick、Adams和Zou(2003)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欧盟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以及Malmquis生产率指数的变动情况,并用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

国内研究者近几年来对保险公司的效率问题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姚树洁等(2005)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2年我国22家保险公司效率进行了评估,并检验了决定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李克成(2005)对1999~2002年我国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黄薇(2OO8,2009)将风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纳入保险业效率的研究框架中,通过构建多阶段模型对1999~2006年国内保险公司的效率的测算进行了改进,研究结论发现外资保险公司的纯技术效率比普遍比中资保险公司要高,但规模效率相反。李秀芳等(2009)测算了1999~2005年我国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以及效率进步指数[g]。赵桂芹(2010)引入DEA的超效率模型分析了2005~2007年我国23家寿险公司的效率状况,并检验了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的环境因素。

可以看出,作为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一个参考依据,效率指标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就我国合资寿险公司的效率评估而言,尽管不少研究已经进行了尝试,并且在评估方法上进行了一定创新,但是它们还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很多文献将合资寿险公司同产险公司混合在一起考察,未能将合资寿险公司作为相对独立的“群体”进行研究,这使得研究的结论缺乏针对性,也影响了效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2)在对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的具体检验上,现有文献更多地是考察了公司经营战略层面之外的因素,比如市场份额、所有权、资产规模等,却很少从公司内部的经营战略层面进行考察,未能反映出公司内部经营战略对公司效率的影响。(3)在对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方法上,现有研究基本都假设效率得分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这一做法缺乏依据,因而也影响了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为此,本文拟对我国合资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二者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