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分析

编辑:

2013-11-28

  2 扩大就业首先要给“规模以下”小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从过去的0.4左右下降到0.1左右或以下。这固然有劳动力增长放慢的因素,但与增长模式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出口下降带来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投资带动增长但不能显著带动就业就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要促进就业,首当其冲的是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小企业实际是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根据2004年底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末全国工业就业人员12209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只有3508万人,占29%,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户的从业人员为870l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1%。其中,所谓“规模以下”(即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加上个体户从业人员在5300万人以上,是小企业的主体,它们承担了全部工业就业的44%。在服务业中,“规模以下”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承担的就业数量和比重可能更大。因此可以说,“规模以下”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占了我国非农业就业的半壁江山。
  但是长期以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基本上不在各级政府的视野和关心范围之内。我国目前的统计系统只公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情况,其中的“小企业”数据,实际上只反映了小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小部分。“规模以下”小企业不纳入正常统计范围,它们的经营状况怎样谁也不清楚,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尽管过去各级政府有若干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实际从这些政策中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型企业,而且往往是中型企业中规模较大的那一部分。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则很少受益。它们在贷款融资方面,基本上不属于银行服务的对象;在其他方面,其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远远比不上规模较大的企业。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和扩大地方税收的考虑,往往倾向于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减轻企业额外负担、减少干预等方面“吃偏饭”,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通常是享受不到的。它们与较大型的企业往往不处在市场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其发展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压。
  各级政府如果不能把关注焦点从大企业转向小企业,我国的就业问题很难真正解决,启动内需也很难持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