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解析

2013-08-20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解析》一文,希望能助您更好的理解。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陷入深度衰退,一些转轨国家甚至同时出现了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债务危机、实体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危机以及政治危机。面对这些危机及其所导致的金融动荡、经济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状况,转轨国家纷纷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维持金融业稳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的救助以减轻危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一些国家还获得了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经济援助。这些举措对转轨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逐步走出危机阴影的转轨国家经济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复苏,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加之转轨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奏效,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有的转轨国家甚至较快恢复了经济增长。

(一)较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而且,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转轨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对于2009年经济的恢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表1反映了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2%)用于实施财政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

由于4万亿元巨额投资的拉动和其他的相关措施,使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这种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以较快扭转。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2%,一路上行至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四季度的10.7%)。二是主要物价指数触底回升。2009年CPI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转为上涨,12月上涨1.9%;PPI连续12个月下降后,12月首次转为上涨1.7%。三是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2009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实际增长35.2%,全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6.9%。四是外贸出口快速恢复。2009年12月,外贸出口增速由负

增长转为较快增长,出口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最高水平的96%。五是金融领域形势明显向好。主要表现在:宏观金融环境稳定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及存款增速较快,12月末分别同比增长31.74%和28.21%。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9%。

(二)缓慢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转轨国家之一。受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历经9年增长的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金融市场也由动荡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及由此造成的深度经济衰退,俄罗斯采取了若干救助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一是对银行系统注资,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并确保金融体系和本国货币的稳定。二是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大型企业(也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采取重点扶持措施。三是对一些重要经济部门采取特殊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计划。四是维持社会稳定,关注民生,加强国家社会保障,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减少失业并增加就业,从而兑现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所有承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1%和1.3%。表3显示的是俄罗斯反危机措施的相关情况。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了复苏迹象:其一,2009年卢布先贬值后升值,全年未出现大幅贬值现象,从而避免了重大损失。根据俄央行的资料,2009年1—12月,卢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了3.8%。其二,俄罗斯银行部门保持了整体稳定,没有出现一些专家预测的“第二波危机”。俄罗斯政府和央行的干预措施增强了储户对银行业的信心,居民存款在2009年增长了27%,提高了银行业的稳定性。其三,实体经济虽然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严重下滑,但在下半年由于政府支出的增长推动了国内需求回升,使产出逐渐恢复。page]

(三)触底反弹的东欧国家经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在2009年大幅下滑,表4反映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

另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第2季度,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波兰、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等国的工业产出已转为正增长。波兰国内需求相对较强,而且GDP保持了正增长。一方面,由于国际需求改善,再加上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东欧转轨国家的外贸出口。从2008年中期至2009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期间,外贸促进了波兰GDP增长3.2%,捷克增长0.5%,斯洛伐克增长1.6%,匈牙利增长7.3%(但其国内需求下降了10.5%)。特别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经济的复苏推动了东欧一些转轨国家出口的增长。

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银行体系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破产倒闭,存款者也没有普遍丧失信心。虽然如此,由于经济恢复缓慢,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不得不削减对私有部门的贷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从而影响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转轨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逐步摆脱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经济向好态势,主要得益于转轨国家果断实施了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特别是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稳定金融业,千方百计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转轨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二、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广泛采取刺激经济和其他干预措施,不仅使各国经济也使全球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亚洲经济的有力增长以及美国个人消费需求的复苏对全球

经济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高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4.2%上调至4.6%。世界银行也认为全球经济正显现稳步复苏迹象。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经济预测,2010—2011年全球GDP增幅将在2.9%—3.3%之间。然而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很脆弱,而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可能升级又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不仅会拖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会拖全球经济的后腿,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世界银行指出,如果任何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发生债务违约或市场信心危机的状况加剧,贸易萎缩及信贷枯竭将不可避免地严重抑制全球的GDP增速,从而也就无法排除部分国家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6]。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正是面临着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但不确定性和变数增加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一)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后危机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IMF 2010年7月2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迅速、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减轻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确保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该报告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医疗、教育等的支出力度,调低了税率。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下调了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了对信贷增幅的限制,促使银行信贷大幅增加。在多重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回升,而且有望今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中国经济复苏对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IMF预测,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2010年的增长有望达到10.5%,这得益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需。2011年的增长预期为9.6%。除IMF外,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5%,2011年增长8.7%,仍将保持稳健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在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2011年虽有所减缓,也会达到9.7%。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和国内需求依然强劲,2010年经常账户盈余可能会继续下降,约占GDP的2.75%,然后在2011年升至3.4%。

无论是IMF还是世界银行和OECD,其对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评价和前景预测,是基于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有效政策措施以及后危机时期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强劲经济复苏。中国政府至2010年投入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12%),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今后一个时期看,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加之中国政府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和相继采取的其他若干重要措施,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今后中国经济不仅会继续呈现向好态势,而且将逐步进入扩张和快速发展期。

1.中国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做出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调整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于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和政策目标。其中,保增长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中心,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扩大内需的“国十条”,安排4万亿元投资;连续多次降息,并部署金融“国九条”;解决中小企业困难,等等。当时将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可见,“保增长”是一条主线,“扩内需、调结构”是实现“保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