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2014年个人建构理论的启示

编辑:

2014-02-24

二、个体为什么没有做出道德行为?

个体在从事某种道德行为时,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同样,个体在应该做出道德行为却没有做时也有很多的原因,细分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i,缺乏道德认知。不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经验不足的、相对年幼的个体身上,或者出现在当个体进人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经历等原因,个体不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2,缺乏道德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一般都明白遣德规范的要求,但对规范本身缺少信任,并不认为规范就提合理的、应当的,因而对执行规范缺乏内在的热情,不能激发相应的道德动机。缺乏道德情感的原因一般是因为个体x到的教育缺乏一致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冲突。比如在家庭中,假如学生受到一种自私自利的教育,那么在学校中,教I}所要求的团结互助、舍己为人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缺乏道德意志。个体既有道德认识,又有道德情感,但仍不一定会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虽然我们所知与所为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所知本身并不能决定所为。‑ylle}r};按照流行的理论,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道德意志,不能把内心的道德知识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这种现象比起前两种来更为普遍,也更让人迷惑不解:明明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并不怀疑其合理性、重要性,为什么偏偏做不到?换句话说,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为什么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国外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表现没有多大的一致性,更多地取决于情景〔z7 c}})。从这个角度看,个体是否做出某种道德行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

缺乏道德意志的情况通常被称为“知而不行”,这是在现实中出现最多、最普遍的情况,这种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从事某种道德行为需要艰苦的努力,个体缺乏吃苦准备或习惯。比如想帮助邻居大妈,却又怕扛那沉重的煤气罐上5楼。

第二,迫于环境压力,不敢、不好意思去做。当个体面}伙伴、团体或其他环境的压力时,会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从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周围的个体都缺乏道德修养,或者都认为某种道德行为不应该去做,个体为了维持同伙伴的关系,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想法或信念,或者虽然想做但却不敢去做,甚至可能去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

第三,与自己当时的实际需要相冲突。当某种道德行为的实现可能损害自己的某种利益时,或可能干扰自己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时,个体有可能不会从事自己原本应该和可能从事的道德行为。

三、个人建构理论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是否做出道德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仅仅注意个体内部的原因或者外部的原因都是片面的。那么个体的道德行为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凯利(Kelly . G . A)的个人建构理论能给我们某些启示。

凯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之一,1955年他的《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个人建构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己经逐步完善,并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个人建构理论的基本内容〔37 ( P327)如下。

1.人是科学家。凯利认为人并不是被环境或无意识所操纵的,提出了“人是科学家”这一假设。凯利认为科学家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寻找确定性和理解,他们发展着自己的理论,以便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期,其主要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人就像是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澄清自己的人生。人总是在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世界的推测,这些推测指导着我们去与人或事打交道。

标签:心理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