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浅谈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运动心理学应用

编辑:

2013-11-20

1.3焦虑的研究

焦虑是竞技运动中最普遍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不适当的 焦虑水平必定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房蕊对87名中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调查显示,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特质焦虑总体水平与正常人无显着性差异,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作者认为: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育运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效果。此外,从对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是赛前临时招募,集中培训2-6个月左右参赛的。就残疾人体育运动现状而言,我国绝大多数残疾人体育运动队属于业余体育运动队。或许正是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业余体育运动有效降低了此次研究被试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后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即按照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特质焦虑应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如果不能及时从训练和比赛应激中恢复厌烦情绪或躯体上的精疲力竭,那么这些负面刺激因素不断重复、积累,就会导致焦虑的升高,从而出现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的现象;另一方面,马腾斯(Martens)认为,竞赛焦虑的产生是源于个体对较高环境要求和他们较低的应对能力间不一致的认知。因此随着训练比赛时间的增多,残疾人运动员对客观环境及自身的认识趋于客观合理,对自己应对外界要求的能力认知评价逐渐降低,乃至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又重新产生“无用感”,致使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漆昌柱等用“特质焦虑测验”(TAI)和“竞赛状态焦虑测验”(CSAI-2)对73名残疾运动员施测后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具有性别差异,但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残疾人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但作者没有说明这些结果的具体原因。另外,Mastro,Frenche,Henschen和Horvatt的报告指出,对视力健全的运动员进行笔试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同样适用于对视力残疾运动员采用口语测试,结果表明优秀男子视力残疾运动员和优秀男子视力健全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相近似。但一项类似的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结果,即视力残疾男高尔夫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大学生运动员相比有较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中只有6名盲人运动员被测试,因此其结果的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运动等级也可能是影响该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房蕊等的研究表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体育锻炼会降低特质焦虑的水平,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着相关。但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看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尽管有研究认为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导致最终形成焦虑症,即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和解释会使运动员产生状态焦虑,这种过程的不断重复,会导致特质焦虑的形成,而特质焦虑作为行为反应的固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焦虑。但仅以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相关显着,而认为自行车训练改变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假设,可能过于大胆。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变化趋势还应该在扩大样本范围和引入其他变量如最好成绩、运动等级和认知方式等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判断。此外,对视力残疾优秀男子运动员和视力健全优秀男子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的研究,还存在相悖的结论。因此应继续深入研究,控制运动等级等调节变量,以期得到更有检验力的研究结果。

1.4心理健康的研究

普遍而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残疾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康复,更需要心理的康复。傅振磊对119名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有一项研究选择6名优秀残运会选手和57名该项目爱好者,经1年羽毛球培训和练习后,对前后2次测试的各项指标比较发现,抑郁症状由88%降至55.9%,且差异显着;其他如体重、肺活量、握力等都有显着改善。金帆等人对辽宁省部分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和应对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和形体上的缺陷。这一研究对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残疾人而言,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开发个人潜能来融入社会、促进健康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来加强自尊。而自尊是残疾人运动员生活质量的保障。很多研究表明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自尊。房蕊对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高;性别特征、残疾类别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对自尊无显着性影响。这可能因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完善和锤炼自己,在体育中获得的收获“补偿”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因而整体自尊同普通人并无显着差异。另外,与残疾人运动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指的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李红认为,身体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但运动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体自尊的水平;另外身体自尊同自信心有极为显着的相关。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处于情绪紧张和心理冲突中。此外,运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激烈性和应激性等特点,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研究指出,运动员是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同时,残疾人有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且由于残疾的类别、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残疾人运动员的这种特殊性使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

1.5关于研究方法

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同样面临测量工具的等值性问题。移植和借鉴已有的国外量表,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测量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二是被试样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测量工具和被试样本的等值性或许是应用相同的量表却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本研究认为应该更多地进行本土化量具的研发,根据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量表。但由于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条件自身的限制,加之其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采用怎样的测量方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述是一个难题。

另外,Sherrill建议加强对残疾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theory-based research),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提高其运动成绩。1999年Sherrill再次强调,基于理论研究的缺乏将影响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中应用研究的质量和进展。一些研究者据此应用访谈等的研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Campbell等对10名优秀的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并归纳出了10种竞赛和赛外的应激源。研究发现轮椅篮球运动员同其他正常运动员(如中长跑等运动员)有相同的应激源,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应激源(如比赛场馆、宾馆和洗手间等处的助残设施不完善等);Eddy等采用访谈法对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意象的研究,发现对视力残疾运动员同样可以采用心理意象的训练,且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将这种心理学干预手段扩展到其它感觉模式;Gloria对轮椅田径运动员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研究,通过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或检验自己,由此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这提醒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走近并走进残疾人运动员,从基础性的研究入手,根据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的需要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标签:心理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