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古诗阅读新思路的分析和启示

编辑:

2014-04-28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绝句的变化,其实,诗歌越长,其记叙性就越发明显,层次结构就愈发突出。常见的律诗,用单行、层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寻”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英雄”的具体含义。

(3)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何也?

先划分层次,八句四层,每一联为一层,对应记叙角度,经过单行、层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记叙文,诗歌的内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题也就自如了。这只是大的方面,实际上,在字词方面,层次对举,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理解“寻”,先对举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问到知的过程就是“寻”,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坚持之意、敬仰之情。

较长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因此,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层次,有几个层,就有几个含义。诗中的人物也要这样归类,歌颂的对象是诸葛亮,是诗中主要的英雄;杜甫无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万万想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过,这些是分类概括,必须看出这些英雄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出师未捷、愿望无法实现、留有遗憾的人。

单行思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举,强迫你向这个角度思考。“蜀相”与“诸葛祠”是对应的问法,按对举的原则,首先必须解释清楚“相”与“祠”本身的含义,接着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相应地顺畅、全面。

故(1)题答案为:寻,即寻找(本义或修辞),从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译原句显示意境或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2)题答案为:有三层:A.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建功立业的诸葛亮。B.渴望建立功业的作者杜甫,来参观诸葛亮庙就是表达为国建功的愿望。C.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渴望报效国家的有才之士。这些英雄都是“出师未捷”“壮志未酬”或者“报国无门”的人。

(3)题答案为:A.“相”强调人,突出的是功绩、官职。“祠”强调庙,是物,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程度。B.彰显文章的侧重。以写人、功绩为主,少写甚至不写建筑的磅礴大气。C.“蜀相”是虚写,“诸葛祠”是具体实物,前者留给人的想象余地大,后者略显真实局促。

【示例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先用单行、层次判断,八句诗可分为四层,用记叙确定位置,是作者游览赤壁这个地方。

运用单行对举解释字词,“拳”展现的是鹭鸟安静的状态,形象性强,画面感清晰,是静态。“退”是远处飞鸟的状态,表现的是飞行的过程,是动态。

诗作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全诗四个小层,实际上是两个大层。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一层,前后的关系是,由于功绩被流水冲走,所以羡慕隐逸的生活。但具体分析时却必须逐层解释清楚,即答出每一层的具体含义,再概括两个大层的含义,这样才比较完整。

故(1)题答案为:“拳”和“退”。“拳”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题答案为: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鹭鸟、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慨,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风雨朦胧中归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