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

编辑:sx_songjm

2014-08-18

【摘要】精品学习网小编和大家分享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

一 研究背景

教师效能感的第一个研究是由兰德研究小组在1976年进行的,他们的研究基础是罗特(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尤其是控制点的概念。基于这个理论,RAND机构的研究者阿莫尔等(Armor et al,1976)首次提出“教师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 —TE)这一概念,开创了教师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他们认为“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任务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的能力信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概念,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这种看法与学生学业成绩、教师教育心理、教育动机、教师职前培训、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问卷的对象来自地处日照的5所高校的部分英语教师,即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外国语学院,有效人数为113名,其中男教师22名,女教师91名;学士44 名, 硕士67名,博士2名。

(2)访谈的对象是来自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10名英语教师,其中一组的5名教师教龄均为7年以上(包括7年),另一组的5名教师教龄均为7年以下。

2.研究工具

(1)大学英语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此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了Ashton 编制的《个人教学效能量表》和朱华华(2006)的英语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职业态度、所处学校类别、学生专业;第二部分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课堂管理、教材处理、教学技巧策略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评价。经分析,这五个维度及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是.7740、.7682、.601、.5627、

.7436、.7870。

(2)访谈。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所涉及的问题是对问卷的补充,并为数据的分析提供有效信息。

3.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信赖性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三 结果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被试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整体水平较高(Mean=4.6528),本科院校(Mean=4.7277)略高于专科院校(Mean=4.4257),而且教英语专业的教师(Mean=4.9071)略高于教非英语专业(Mean=4.8106)的教师。

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教师的性别(sig.=.156)、学历(sig.=.305)对教学效能感无显著影响,而教师的教龄(sig.=.000)、职称(sig.=.000)、职业态度(sig.=.000)和所处学校类别(sig.=.007)对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由访谈结果显示,教龄越高,职称越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就越高。大部分教师认为能否实现职称的顺利晋级对教学存在一定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教学技巧策略的应用和教学效果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460**,sig.=.000, =0.296)

四 采取措施

鼓励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通过观摩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及讲授公开课,提高教学效能感;适当降低职称评定的标准或扩大名额;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

本文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希望供您参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