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学 > 基本理论

试论和谐企业的构建

编辑:jz_lijj

2015-05-07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和谐企业的构建,论述了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实现企业、职工和社会三者的共赢,详细内容点击查看全文。

和谐思维的本质出发点是“人本精神”,以人为本,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尊重干部职工的意愿,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关心职工福祉,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和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和谐的含义及精髓 

(一)和谐社会的确切定义

对于和谐的定义有很多,我国把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定义为“ 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的确切定义。

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 工业 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希望员工都百分之百的执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意见,结果导致领导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面的现象。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氛围,导致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达到和谐。

(二)和合传统与和谐企业

“和合”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精髓。 孔子 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并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或新生命。他指出,传统的“和合”正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对国家而言就演绎为当前最为火热的“和谐社会”,而对企业而言就演绎为“和谐企业”。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惟有以和合传统 哲学 为体,以西方先进管理精神为用,追求企业内外部平衡和谐、共生共赢,方能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创造力和向心力。

和谐思维与和谐管理   

(一)精神与物质的辩证思维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必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精确表述。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不见成效,关键是没有解决 经济 基础与上层 建筑 的哲学命题。企业一提到企业文化或者精神文明建设,想到的方法就是依靠宣传 教育 ,然后希望员工能够形成团结、创新的局面,这是不现实的。西方 经济学 建立的基础是“人都是理性的,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西方社会毫不回避个人的贡献以及对个人的物质回报。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君子不言利”, 道德 高于利益,但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我国为什么近代科技落后、文化乏力,其与我国文化忽略人的本性是相关的。当然,就中国文化的现实而言,只谈物质性和只谈道德性都是偏颇的,我们需要的是在不回避人的利益驱动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激发人的精神驱动,或者是说让两者如何配合,更好地发挥人的动力。

在现实社会中,“利”是企业和大多数个人进行抉择的最重要判断标准。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是丰厚的利润为基础的;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功成名就”,而这个的背后还是他拥有的资产。如果一个人很有名,但穷困潦倒,至少大多数人不会认为他成功吧?这就是现实,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完全以“利”来设计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导向,物质与精神兼备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所以说,成功的企业是必然要明白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的,做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忽略员工的物质和利益需求,一定要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工作安心、放心;但另外,也一定不能忽略员工的精神需求,完全的利益导向会让企业和员工都成为赚钱机器,凝聚力很低,所以企业和领导要能够关心下属的生活和工作,经常鼓舞、鼓励和帮助下属,让员工工作得舒心、快乐。

(二)经验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没有经验就不会有创新,但有时经验又会阻碍创新。经济学家提出了后进优势,落后国家的优势就是学习优势,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他们的弯路、错路,从而实现赶超这些国家。其实这样的学习优势是有限的,缺乏自主研发体系的支持,这样的学习不过是模仿而已,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只能被动地紧跟别人,看别人眼色。企业要实现和谐管理,必然需要注意经验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否则不可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三)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协调

企业文化的核心目的是要为企业建立自己的做人做事准则,而制度则是硬性的。但再健全的法制如果忽略了文化、道德、信仰这些软性的约束,一样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执行。这里的执行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公司的文化问题,也就是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精神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与企业只是一种契约关系,那何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所谓的凝聚力也成了一腔空话。总的来说,严格的 法律 和制度只能让一个国家保持一时的强盛,只有先进的文化和 心理 的归属才能成就一个持续的文明。我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 民族 精神和企业精神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国际化。

注重亲情的文化,与注重业绩的企业本性其实并不矛盾,但这要求管理者具备优秀的领导技能, 儒家 思想讲求尊重人、发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很好的融合企业与员工距离的方法。制度与文化,必须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四)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

企业要追求效率,员工更关注公平。企业要生存,必然要有利润,因此必须要有效率,速度要快, 成本 要低,所以希望员工都好好干,工资要求不要太高;员工都要生存,都要追求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因此希望企业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培训和机会,薪水能够增加,福利能够增多。这种关系处理的不好,就容易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每个员工的需求不一样,考核和薪酬制度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不公平是绝对的,所以一定要让员工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作为企业 管理 者,要做的是尽量倾听大家的心声,降低这种不满意和不公平感,否则容易引起员工的消极情绪,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标签:基本理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