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投资创业

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收购战分析

编辑:sx_liuy

2016-09-18

券商管理层持股问题导致广发收购战的结果难以预料:在商战层面,这固然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角力;在更深的体制层面上,又取决于监管层对国有券商管理层收购的判断和裁量,下面为大家介绍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收购战分析。

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收购战分析

9月17日,肇始于9月2日的一场大型券商购并战--“广发证券争夺战”,进入了价格“肉搏”的白热化阶段。

这一天,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代号600030,下称“中信证券”)发出公告称,已于9月16日向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现有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股权转让的初步价格确定为1.25元”,并且“不论广发证券最终评估值高低,公司都将确保广发证券出让股东的股权在评估值基础上溢价10%~14%”。

在此次争夺中,与中信证券对垒的并非另一家外来券商,而是广发证券自己,严格地说,是广发证券管理层。在中信证券最新公告之前,广发证券管理层组织员工集资成立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富公司”)已与多名股东达成协议,获得了12%以上的股权。加上其盟友辽宁成大(600739)和吉林敖东(000623)手中的股份,广发证券管理层名义上控制的股份已达到54%以上!

当然,协议不等于交易完成,而且广发证券收购的协议价均在净资产价1.16元左右。这也是中信证券最终发出要约、抬价收购、奋力一搏的直接原因。

一方志在必得,一方全力拼抢,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次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收购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与早年行政性合并的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不同,更与近来的汉唐证券、恒信证券被托管迥异,在政府未置一词的情况下,两家业绩优良的券商发起攻防战,使往昔较欠透明的券商行为昭示于光天化日之下,更显示了中国证券业市场化的深度。

“广发证券争夺战”的复杂性,还在于它并非纯粹的股权之争,还是资金雄厚的外部力量与实力派管理层对于控制权的争夺。如果加上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券商管理层持股问题,这一收购战的结果就更加难以预料:在商战层面,这固然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角力;在更深的体制层面上,又取决于监管层对国有券商管理层收购的判断和裁量。

几乎从开战之始,这场攻防战就注定要写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

敌意收购

9月2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份的议案,并授权公司经营层与广发证券部分股东商谈收购事宜。

早在9月1日中信证券董事会召开当天,《财经》记者即已从北京的中信证券总部获知收购意向。当天下午,广发证券人士也向《财经》驻穗记者表示,中信证券此举并未和广发证券管理层充分沟通,广发证券内部视其为“敌意收购”,公司上下群情激昂,员工们将筹资成立公司,用以争购广发证券股份。

9月1日中信证券董事会后,其总裁张佑军从北京飞赴广州,与广发证券高层及部分大股东谈判。出发之际,张佑军曾表示,对于广发的股东“愿意出售则收购,不愿出售则与之合作”。其豪气可见一斑。

然而,“合作”显然机会不大。9月3日,中信证券公告第二天,广发证券22名员工到广东证监局上访,痛陈“敌意收购”之弊。

一位上访者向《财经》透露,他们向证监局表达了三点意见:其一,两家公司文化不同,中信证券强行进入广发证券,只会两败俱伤,而广发证券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也将就此消散;其二,中信证券单方面突然发布公告,已造成市场对广发证券的误解,并引起市场波动;其三,若中信证券进入广发证券,则后者命运堪忧,且同业竞争之冲突将不可避免,对整个证券市场亦会造成负面影响。

与广发证券的激愤相比,中信证券9月6日的公告简短而含有深意:“此次交易的进程和结果,都不会导致广发证券的注册地变更、法人主体变更、经营方式及员工队伍的重大调整。”

在此之前的9月4日,吉富公司在广州举行创立大会。公司《募股章程》显示,公司成立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持有广发证券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实现员工持股广发证券的目的。

至此,虽然双方都以“部分股权”为说法,但指向却都是绝对控股权。中信证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程博明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反复表示,其要求是收购51%以上的股份;而在广发证券管理层一方,吉富公司收购的10%~20%股权更是关键的一票,因为其盟友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已拥有广发40%左右的股权。

标签:投资创业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