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商学观察

丁祖昱点评楼市 上海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市场

编辑:

1970-01-01

五、二手房市场活跃,成交量远超一手房

2015年深圳 二手房共成交13万套,共计1064万平方米,较2014年大增122%。深圳二手房成交活跃,成交面积是一手房的1.4倍,二手房成交面积仅次于上海、北京。

六、土地市场供应稀缺、竞争激烈,单价、总价均是全国第一

2015年深圳共 成交 经营性土地建筑面积 148万平方米,较去年下降57%,土地出让金额322亿元,同比下跌38%。土地成交量大幅下降主要是供应稀缺所致。深圳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更新成为主要的开发方式。2015年城市更新单元计划项目高达94宗,用地面积763万 ,主要集中在关外区域。

深圳地少房企多,土地争夺激烈。关外坪山新区和宝安为开发商拿地热门区域,居住用地因稀缺性溢价空间进一步加大,“面粉”价格被推高。2015年12月信达在深圳坪山拿下单价79907元/平米,刷新全国单价地王历史记录。

七、刚性需求外溢,惠州、东莞受益良多

深圳楼市的火热也 带动了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过快增长,大量刚性需求外溢,对惠州和东莞影响较大,这两个城市商品住宅成交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130%和62%。三个城市总成交量达到2323万平方米,体量仅次于成都,能排到全国的第二。

八、优异的经济基本面是楼市的最大支撑力

经济增长强劲、产业结构优良是2015年深圳楼市火爆的最大支撑力。2015年深圳生产总值达17502.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增幅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2.0和0.9个百分点。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占比上升较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近几年正在快速发展。2015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1.80亿元,增长10.2%。

从其他指标指标来看,2014年深圳 常住户籍人口比3.42每年的人口输入量非常大,这也支撑着楼市的需求。当前深圳商品住宅消化周期仅8.5个月左右,市场供应不求,也是推动楼市快速回升的重要原因。

展望2016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将会是充满变数的一年。货币宽松政策和自身调整诉求将分别成楼市上行和下行的两股动力。

从上行动力看 ,根据土地供求关系,“招拍挂”土地供应量持续走低,新房占比极大的城市更新项目难以推进,房价上涨又推高拆迁成本,因此中长期房价上涨预期较强。近期来看,截至2015年底,深圳商品住宅存量面积588万 ,消化周期仅为8.5个月,若后续推盘跟不上,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加剧。加之货币政策宽松不变,也会催使购房者入市。所以深圳房价近期和中长期仍有上升空间。

从下行因素看 ,2016年深圳楼市与2015年有显著不同,部分房产已逐渐由居住属性主导转变为金融投资(投机)属性主导。实际在去年下半年,房价快速上升之后,炒楼盘和炒楼花的情况死灰复燃。为此,2016年初,深圳多家银行已经开始收紧房贷政策限制中介炒房。

总的来说,在投机炒房推波助澜之下,购买力和房价之间已经产生明显断层,再加上资本市场利好在2016年难以重现,所以对2016年深圳房价不能预期太高,特别是部分房价上涨过快的高端项目,可能会存在一定压力。

城市系列点评之四:广州,被北上深抛弃的“一线”城市

 

对于广州2016年表现,还是以稳为主,量稳价平将是2016年主旋律。

今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一线城市——广州。

2015年广州在一线中表现比较另类,楼市成交量还算过得去,但和北、上、深快速增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房价几乎停涨,已被其他一线城市远远抛在身后; 商办成交大幅下滑,与广州的经济地位完全不符; 土地成交溢价创新低,让人几乎难以相信广州还是和北、上、深齐名的一线城市,如果现在还要排一线城市,那么 广州可能要被纳入“一线半”

整体来看,2015年广州市场呈八大特征:

一、商品住宅成交量持续上涨,但均价涨幅接近0

2015年广州楼市整体强劲反弹,成交金额冲历史高点。2015年商品住宅成交123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8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0%。

市场呈现供不应求趋势,但成交均价几乎无变化。2015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5060元/平方米,与去年持平。相较北、上、深,广州是唯一一个房价没有上涨的一线城市。

“量热价冷”的核心原因就是近郊和远郊的项目热卖。2015年,远郊的增城和近郊的番禺仍是第一主力成交区,成交面积均在2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远郊的南沙、花都成交面积占比分别提高了5.35个百分点和3.29个百分点。2015年广州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增量由增城、从化、花都、南沙4个远郊区所贡献,所以广州商品住宅市场整体才会呈现“成交量快增、成交均价不变”的局面。

标签:商学观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