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人力资源

招聘员工用“家法”

2012-09-27 16:30:33 字体放大: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三个区域中往复穿梭:作为自我的人、家庭的人和社会的人在不断转换着角色。但我们很少将工作和情感相联系,总是想着要用MBA的思想和理论,即所谓企业的头脑去解决企业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定势已深深地固化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每个太太或先生,每个企业经理人或员工的心里。

在招聘员工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感觉、创造性和专业化。其实这就像找对象、谈恋爱和结婚过日子一样

你会找个什么样的人做你的生活伴侣呢?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某女士对其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设置了若干标准,身高必须超过多少,必须是硕士或博士以上,有房,有车等等。而往往对很多逐一满足以上条件的俊男,她的婉言谢绝却只有三个字:没感觉。

你会找个什么样的人做你的员工呢?国外MBA,8年以上工作经验,跨国企业工作经历等等。而海归派是否真正能给企业带来产出已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正当我们为空降兵纷纷落马的悲壮而哀婉时,又不禁惊叹这两个案例的相似。

很多人考虑第一问题的深入程度远比第二个问题高得多?选择生活的伴侣要能相互理解和欣赏,能让彼此的生活充满变化和激情,但结婚过日子又是个能干的太太和老公。按这个标准有没有可能找到合格的员工,我看能行。

在招聘员工时我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感觉、创造性和专业化。其实这就像找对象、谈恋爱和结婚过日子一样。在我面试员工时我总会问及他对家庭和婚姻的看法和态度。这并不等于我要求每个人都结婚或要小孩,但我觉得员工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其工作的态度是相关的。

有人问什么是感觉?感觉其实是经理和员工彼此之间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或者说是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准确地表达对方没有说明的期望,这是将来达到工作合作上默契的基础。

员工的创造性是其最吸引你的地方,这就像谈朋友,我们很多人希望找一个和自己互补的人。

一个人的专业化就好像这个人是不是能过日子一样。生活并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和浪漫,工作中也有很多细枝末节的琐事需要应对,就像平日里洗衣、做饭、擦地板、刷马桶一样平常。一谈到专业化,很多人就和高学历挂上钩,认为硕士、博士的专业化水平必然高。我觉得这是对专业化的误解。硕士、博士是某一种知识丰富的代名词,而专业化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这两方面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三点也是一个员工如何看待企业的问题。员工爱戴自己的企业、欣赏自己的领导,从而愿意为企业工作和付出,也就是说他对企业有感觉、愿意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这不正应验了那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在我的团队里我一直尽力营造一种和谐,使彼此之间的工作无缝地衔接。这种和谐的出发点是彼此的欣赏和尊重,同事都认为对方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工作中有很强的信任感。专业化使彼此之间分工明确,从而相互间很少推卸责任,甚至挑剔埋怨。

有一件事一直是我做管理多年试图解释清楚的,即公司付钱给员工买来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员工的产出,有人说是能力。我觉得这两点都没错,但似乎少了点什么,这里我加上一点:至少有一部分工资是对员工愿意为企业工作和付出的投资。这其实是员工对企业、对工作的态度问题。

在员工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权衡上我一直坚信一点,Hiring for attitude, Training for skill。也就是说“招聘有正确态度的人, 技能是可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