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学管理 > 人力资源

学名企经验,走出误区,留住人才

2012-09-27 15:14:09 字体放大:  

人才选拔,一直是企业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招募到合适的人才呢?松下在这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松下的人才标准如何呢?什么样的人才是松下心目中的人才呢?人们从10个方面总结了松下的人才标准:

(一)不忘初衷而虚心

学习的人。所谓初衷,也就是松下公司的经营理念,即创造优质廉价的产品以满足社会、造福社会。只有抱着这种初衷,才可能谦虚,也只有谦虚才能实现这种使命。松下在任何时候都很强调这种初衷,可以说,他的谦虚正是为了达成、完满初衷而提出来的。同时,谦虚使人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当然也就能够顺利实行活用人才之道。

松下指出: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尤其不可没有谦虚之心。经常不忘初衷,又能谦虚学习的人,才是企业所需人才的第一要件。

(二)不墨守成规而经常出新

松下公司允许每一个人在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个人都能展现其五光十色的灿烂才能。同时,也要求上司能让部下自由行事,活用每一个人的才能至其极限。

(三)爱护公司、和公司成为一体

在欧美人那里,当人们问及从事什么工作时,他的回答总是先说职业,后说公司;日本人则与此相反,先说公司,后说职业。松下要求自己的员工保持日本人的这种观念,要有公司意识,和公司甘苦与共。

(四)不自私而能为团体着想

松下公司不仅培养个人的实力,而且要求把这种实力充分地运用到团队上,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带来蓬勃的朝气和良好的效果。

(五)能作正确价值判断

松下的所谓价值判断,是包括多方面的。大而言之,有对人类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小到对公司经营理念的看法,对日常工作的看法。

松下认为,不能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人,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六)有自主经营能力

松下认为,一个员工只是照上面交代的去做事,以换取一月的薪水,是不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以预备成为社长的心态去做事。如果这样做了,在工作上一定会有种种新发现,也会逐渐成长起来。

(七)随时随地都有热忱

松下认为,人的热忱是成就一切的前提,事情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由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和热忱的强弱而决定的。碰到问题,如果拥有非做成功不可的决心和热忱,困难就会经忍而解。

(八)能得体支使上司

所谓支使上司,也就是提出自己对所负责工作的建议,并促使上司同意;或者对上司的指令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促使上司修正。松下说:如果公司里连一个这样支使社长做事的人也没有,公司的发展就成问题;如果有10个能真正支使社长的人,那么公司就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有100个人能支使社长,那公司的发展更加辉煌。

(九)有责任意识

这就是说,处在某一职位、某一岗位的干部或员工,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有了自觉的责任意识之后,就会产生积极、圆满的工作效果。

(十)有气概担当公司经营重任

企业家必须警惕一些选才的误区,这里面既包括对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质评估的误区,也包括企业家自己的心态误区。

忠诚误区

企业犹如企业家的王国,企业家难免会有君王情结,非常看重职业经理人的忠诚。纵观历史,所有历史学家眼中的奸臣,几乎都是皇帝眼中的忠臣。没有“忠”的地位,也就没有“奸”的机会。

然而,企业终究不是企业家个人的王国,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忠诚是相互的: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忠诚,职业经理人才会对企业家忠诚。换言之,终生无条件依附企业的人,是奴才而非人才。

正是对“忠诚”存在认识误区,企业家对于职业经理人,总是“喜新厌旧”。他们总是把眼光放在企业外面,而忽略内部的人才金矿,而自信的职业经理人,也往往比较低调,两边很难一拍即合。

学历误区

好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不高,有些很成功的企业家只有小学学历。这些学历不高的企业家,往往对高学历人士有一种好奇心和莫名的好感。对于学历低的企业家,领导高学历的人,也会带来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唯学历论”中,两种情况最明显。一是关于博士好多人有误解,企业家往往望文生义,认为博士应该“博”,其实,博士的系统教育是往“专”和“深”发展,而非往“博”上。也就是说,博士更可能是专才而非通才,而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需要用的是通才;二是关于 MBA大家也有误解,认为学了MBA就能管理企业,殊不知,刚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为了“镀金”而去读书,他们大多在学习能力上没问题,却在管理能力上问题极大。

经历误区

经历相当重要,而且价值不菲。打工皇帝唐骏的高薪,很大程度上跟他的辉煌经历有关。不过,最应该跟价值相联系的,应该是能力。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愿意为经历付钱,却不愿为能力埋单。

经历其实很容易包装。例如,某人是海归,在美国呆了七年,其实只有两年有正式工作,其余时间只是在中餐厅刷盘子端菜。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个教训。

无疑,像刘邦和萧何那样,为没打过仗的韩信设坛封将的,在企业家中凤毛麟角。即使企业家做不到刘邦和萧何那样知人善任,但是也必须清楚,经历不等于能力。

拿什么留住骨干员工?

薪酬的轻与重

薪酬福利是公司吸引资深雇员的传统工具,甚至很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把它作为“杀手锏”。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高薪确实吸引了大量高级人才。1996年曾有位外国软件专家说:“要想得到中国的软件技术并不困难,只要花重金买下中关村5~10个关键软件人才即可。”可见当时薪水的巨大作用!

但此次调查却显示:公司规模、人性化管理以极其相近的支持率,力压薪酬获得最多青睐,而报酬仅获得了不足25% 的总选票。事实上,这一现象恰好体现了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在大多数企业可以满足员工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其受到尊重的需求被大大激发出来。人性化的管理与公司的规模口碑恰好从内外两方面满足了这种需要。

比如:在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里,仅23%的行业人才对薪酬最为敏感,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公司口碑与内部人性化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口碑并不意味着品牌的高端与否,所以在最终上榜品牌上,德国大众力压高端汽车品牌宝马和奔驰获得最受推崇大奖。究其内在原因,大众对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不是以薪酬为主导其跳槽原因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可以说是大大的“反其道而行之”,有 32.4%的业内人士将离职原因选给了薪水,高于其他所有原因。其实这并不是说明快销人才皆是“拜金主义”,这是由于以快销行业为代表的销售岗位薪酬结构所决定的。相对来说,销售岗位的基本工资略低于其他岗位,当员工有了一定行业经验后,自然而然产生获得与自己经验、能力等值的报酬的心理,而低底薪刺激了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提醒了雇主们,对于销售岗位人才,如果可以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提供相对略高的基本工资,将获得远超越这些工资成本所带来的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制胜,必然带来利润与行业地位的广泛提升。

不管是否排在第一位,显而易见的是,薪酬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起到很关键的平衡和杠杆作用。薪酬结构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

培训的尴尬

培训体系作为近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点,并没有获得专业人士的热捧,只有3.2%的支持率。目前国内的培训体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难起到吸引新的高端人才加入的作用。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起步晚,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水平,短期内培训无法显示其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受到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员工更倾向于不断跳槽,对于在同一企业的成长并不重视。第三,资深员工本身的实力与经验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对培训没有需求。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培训对于吸引毕业生就不一样了。在中华英才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调查”中,高达51%的毕业生将最大吸引力投票给了培训和发展机会。

人性化的意义?

人性化管理需求在总体排名中比较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行业的人才都看重这个指标。比如在金融业。金融行业人才一直被普遍认为是精英中的精英,然而看起来精英们的需求却与我们所想有别仅13.7%的人选择了人性化管理,而以超高比例42.5%获得金融行业专业人才们青睐的是公司规模与公众形象。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压力与高强度,精英们又大多具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劲头,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化管理与否已经不能左右他们的工作他们希望甚至强迫自己力争上游。而在金融业,良好的公司口碑与规模将带给员工巨大的自豪感与自信,这将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相信自己的解决能力,成就其自我发展。

当然,公司形象这个指标在总体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员工对公司形象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企业文化与大众评价搭建的事业平台;招聘策略;工作环境;业绩管理;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支持策略;

另外,常被忽略但实则重要的是裁员管理。如何以对待人的方式处理“裁员”这件人力资源中最难处理的事件,就如最短的木板往往决定这个木桶的容积一样,是一个雇主受推崇程度的关键因素。从雇主品牌建设上讲,人性化的裁员管理,一方面使离去员工帮助企业在行业内和社会上树立了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对于 “幸存者”们,工作热情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公司的吸引力与员工保留能力反而顺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