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龙:创业从忘记MBA开始

2010-12-20 16:45:52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2010年12月18日,第二届华东MBA论坛暨2010上海MBA创业创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华东地区的33所MBA院校的近300名师生与创业导师探讨创业话题。

以下为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沈玉龙先生关于“创业从忘记MBA开始”主题精彩的发言摘录: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沈玉龙先生

创业和创新问题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现实问题,我们就现实问题。我们从马云的“三把刀”说起,马云是当代企业家的楷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精神领袖。马云的“三把刀”是指湖畔精神、“仇恨”MBA以及本土杀手。所谓“湖畔精神”指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就是与众不同、小公司精神;“仇恨”MBA主要是指MBA跟创业型价值观格格不入,MBA是大企业的价值观;马云还被称为“本土杀手”,他具有全球视野,同时非常懂中国;其次,他擅于在劣势中创造机遇,这是创业者必备的素养。最后,马云不拷贝美国的模式,而是拥抱变化,敢于挑战变化。

中国企业的问题、中国市场的问题必须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这30年以来,中国企业是怎么成功的?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以浙商为例,浙商的成功从来不是哪个理论、哪个学问指导他成功的。浙商的成功是实践的成功,是在反对传统的经济学,反对传统的经营管理学中取得成功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浙商为代表,形成了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现在尚未上升到理论。

那么,中国版的MBA在哪?

首先,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什么样的MBA才有价值?中国版的MBA才有价值,而不是美国版的。我们从来不拒绝任何理论,但不能在皮毛上讲,要真正把握其实质内容。对于创业企业来说,照搬书本知识是无用的,蚂蚁不要去学习大象走路。

农夫山泉是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他的老板钟睒睒有次做访谈节目,有教授提问道:“像可口可乐这样的优秀公司,只以一个品牌为主。而农夫山泉公司怎么用了如此多的商标?如农夫果园等。你如何看待单品牌和多品牌的关系?”钟总回答说:“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管是单品牌、还是多品牌,消费者要不要买我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这往大里说,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是从市场出发,坚持市场路线;一是从教科书出发,教科书往往有标准答案,然而市场,却没有标准答案。农夫山泉给我们的启示是:经营管理没有标准答案。

企业经营,讲究的是变化中的智慧。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是基于以下八个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整个土壤都不同。所以,我们提出,经营无定式,管理无模式,要以变应变。做企业,要有三个视野:向外看、向前看与向内看。要看外部市场需求什么,未来消费需求是什么,未来产业格局变化是什么。

我们学管理,要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是如何从小到大。弱势企业如何打败强势企业,实现自己的成长。课堂上讲的是强势企业怎么做,假设的前提不同。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要终极MBA?我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确实是有学问的。首先,我们要反对对西方的迷信,反对对西方的教条主义,反对言必称MBA。西方的国情、市场、社会不同,假设的前提也不同。许多人沉溺于数字、模型、概念不能自拔,原因在于找不到本质,使人昏昏。

作为创业企业的弱势企业如何生存?强势与弱势,实在是水火两重天。对于创业初期的小公司来说,活下来并赚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大而空的战略更重要。革命需要浪漫主义,但更需要现实主义。

因此,要改造我们的学习。首先,读书要有两大功夫:要读进去,也要读出来;第二,把很厚的书读薄。

对于读MBA的学生来说,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首先要知道企业存在什么问题,生什么病吃什么药,首先要知道补什么;其次要知道,未来五年,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

实践永远是长青的。管理是实践,反对本本主义。不能学习了几个概念,几个词汇,就觉得真理在手了。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根植于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实际的土壤。我们不排斥理论,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理论。理论运用于实践需要范式的转化与创造。管理模式是无法拷贝的,管理思想和思路具有明显个性化的特点。

管理要从复杂到简单。管理的精髓在于简单,能否抓住要害和本质是关键。复杂管理往往来源于管理的一知半解。

创业企业要从市场出发,现实的市场与未来的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创业就是创新,穿个就是非常规思维。创业从忘记MBA开始,要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创业就是要忘记你的出身与学历,包括MBA。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