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集群

索引

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

什么是低碳产业集群

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

目前,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有:“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宏观背景[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区域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区域分布上看,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福建两省集群经济产出已占到这两省工业的50%。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展示出强劲的活力。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小型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为主体。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地方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耗能较高,污染较重,对环境与资源构成较大压力。为应对这些问题,2007年l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企业[2007]2897号)。这是第一个在中央政府层面制定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门文件。该文件提出,要切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可以认为,当前提出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就概念来说,这是全新的,但其中部分内容实际上已在探索之中。低碳产业集群的提出,立足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立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长远需求,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以往所谓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导向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来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其中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据此,我们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这里的技术创新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1]

1、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中国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

最近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地方产业集群问题时,深刻地指出:被锁定在低端的中国的产业集群架构起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个工厂的产品用于满足美欧发达国家的需要。美欧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价值环节拿走,一方面又将高排放高能耗的环节弃留在中国。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这一点,甚至连欧美舆论也毫不讳言。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1O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中国碳排放”,它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厂生产同一件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欧洲工厂多1/3,而且在运输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最近,还出现了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从根本上应对低端高碳产业集群在我们环境与资源造成的长远压力,中国目前遍布于各地的高碳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逐步摆脱被“碳锁定”的局面。

2、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同志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据测算,中国资源的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据统计,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28.03%。

就中国而言,对比国际上工业化进程初期的资料,在人均GDP处于500—3500美元阶段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日本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均排放量相当;略低于西欧的人均排放量。一方面,我们坚持认为:当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像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样,是生存型排放;另一方面,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中国应当坚定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下去,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4、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在应对城市发展一系列压力的过程中,开始新型城市化的探索。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面对能源超常利用压力、生态环境改善压力等。有关学者关于新型城市化的目标设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到2050年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O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发展低碳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应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和方向;在产业集群中直接就业和间接服务于该产业集群的市民应以建设低碳社会,推行低碳生活为模式和方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以提供低碳基础设施、实施各项低碳产品和行业标准为模式和方向;科研机构、大学和质检等机构应以提供低碳知识与技术,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模式和方向。总之,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2]

目前,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也还不甚成熟。已有的文献中,冯奎探索性地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传统制造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由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二是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

1、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以浙江绍兴印染业为例。纺织印染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为实现印染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绍兴县100余家印染企业将逐步集聚到滨海绿色印染基地。

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计划用5年时间,出资3O亿元使全县8O%以上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滨海新区。通过整合、减少用地和淘汰产能,目前90余家企业签订了集聚协议,集聚后他们将被整合为70余家,此举预计减少用地32%,淘汰产能30%;新落户企业均与园区签订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此外,政府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围绕控量提质制定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舆论先导,为集聚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印染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行业调研,与政府参谋;加强行业管理,倡导节能减排,通过能源计量和行业信用评估,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做培训指导,加强企业交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等,力促印染业低碳化发展。

滨海新区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的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有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张网络”,区内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定型机,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都有效保障了低排放的控制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绍兴县印染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发展中,政府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为集群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印染业协会也大力发挥了自身作用,当好政府参谋和企业引导角色;集群本身亦是充分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与推广。

但产业低碳化发展,技术创新是其核心力量。滨海新区刚刚投入使用,新迁入企业需尽快适应新环境,借助政府和协会的力量,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尽快形成集群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且印染行业是上下游高度关联的一体化行业,绍兴印染业集群在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对原材料的获取和成品的运输环节疏于改进。印染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各种染料、助剂等高污染的化工原料,新迁入企业应加快更换传统染料的步伐,尽快采用并普及使用健康型环保型的绿色染料。成品的运输在低碳之路上也可大有作为,目前低碳物流已经成为趋势,绍兴印染业应加强与物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运输线路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等措施,实现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被低碳”的空间,需要及时有效地抓住。

2、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列举两类有代表性的新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保定高新区为代表的新能源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废旧资源回收型低碳产业集群。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是中国近百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园区。园区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为特色,形成了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新型储能装备、高效节能装备、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装备等六大产业体系,拥有英利公司、中航惠腾公司等多个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聚集优势。

保定高新区发展的成功在于四个“强调”:强调低碳理念引领。把低碳产业、低碳应用上升到管理层面,宣传低碳理念,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建设中,从低碳材料选择、低碳建筑规划上进行低碳把关,居民区实现一键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信号灯,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车等等。注重低碳教育与研究,在小学开设低碳课程,在大学设置低碳课程,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低碳发展研究院。

强调特色产业支撑。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为主的光伏电池产业格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区内输变电与“电”字号产业优势突出,拥有多个领军企业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各类变压器制造、电力输送装备、变电设备等电站建设装备制造体系。

强调科技创新驱动。高新区在其建设过程中,根据新能源装备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扶植了一批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鼓励其自主研发,自创专利。英利公司自主研发科技成果500余项,有十多项专利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技术,硅片、电池盒组件生产线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企业中的惠腾公司、国电龙源电气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各有成果。

强调区域集群化发展。区内风电产业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相关企业2O余家,产品广泛分布在国内16个省的90个陆上和海上风场,并成功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引擎,201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住列23,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早已在国内形成优势,保定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创新,这也是其希望所在,但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目前光伏市场供求比例是25:1,形势严峻。保定新能源技术在国内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核心技术仍在国外,因此,保定高新区需要创造更宽松自由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2)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国内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即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资,开发城市矿产就是对废弃资源进行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的过程。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对“城市矿产”规范化的“园区式经营”,使得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成为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园区通过“回收网点——园区分拣中心——产品精深加工”路线初步实现对废旧物资的“园区式经营”;通过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实现规模壮大,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化运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坚持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在废塑料精深加工、危险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其再生资源处理能力。园区现欲申请成为全省报废汽车定点拆解中心,与市内汽车零部件基地对接,进行汽车零部件的再造,在精深加工基础上,将初级加工向工业成品制造转化,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构建“低碳产业”集群。再生资源也有“高科技含量”的可观效益。一个形象的举例“简单切割碎化一个塑料瓶,与成功再造一个塑料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园区与韩国sK、德国格诺斯、美国爱瑞等大型利废集团的接洽旨在利用韩国SK集团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渠道效应。

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思路还是现实可行的,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内江也要有前瞻意识,园区尚处起步阶段,回收体系尚未实现网络化,产业链条也需要再延伸再合理化,技术装备目前是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没有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基础设施也都处于建设阶段。要注意设施的共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平台的组织搭建。另外,园区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化,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结构,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切实解决单个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措施[2]

第一,加强政策调节,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行。

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产业集群建设的根本保障。集群内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低碳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指导下,根据本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低碳项目和产品;同时,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健全奖罚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

主要包括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1)低碳产品创新,即开发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2)低碳工艺创新,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第三,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集群特殊的结构和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横向上,企业地理临近,可通过模仿或通过共享知识,产生协同效应.激发创新潜能,促使低碳技术的快速创新。纵向上,低碳技术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和推广,由此产生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关系中,集群内部企业网络联系复杂,在其交流互动中容易激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和交互扩散,由此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升集群整个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0 1.1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10

2.02.1刘丹丹.对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述评[J].经济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