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选调生 > 行测

2013选调生行测:言语理解争议题解析

编辑:sx_dangey

2013-10-12

【摘要】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于是乎精品学习网公务员频道为您整理了2013选调生行测:言语理解争议题解析,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言语题有以下两个做题困惑:一是越容易做越容易错。题目都能看懂,但是错误率很高;二是越花时间越容易错。考生在言语部分消耗的时间普遍偏多,而用时较多并不与提高正确率成正比,反而在一道题上耗时越多,错误的可能性越大。对于一些考生在争议题上往往下不了手,有答案不明确的困惑,那么在此我对于学员反馈的争议题做一次集中解析。

1.【浙江-行测】

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

A.现实与理论的关系B.实验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关系

C.时代与学术的关系D.人生、道德、审美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主旨句就是“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后面是在举例子,例子是为文段的主题服务的。举例说明什么是恰当学术,即“适合那个时代的”便是“恰当学术”。可见整个文段都在描述“时代与学术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C。

2.【浙江-行测】

卡尔?波兰尼说,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就以商品而言,劳动力不可能被任意驱使、利用甚或舍弃而不影响刚好是这一特殊商品承担者的个人。也就是说,在处置一个人的劳动力时,制度总是面对着“人”那个称号下身体、心理和道德的统一体。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无管制的市场会破坏社会B.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C.无管制的市场缺乏道德属性D.劳动力不能被商品化

【答案】A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即用卡尔·波兰尼的话提出观点,即不加管制的市场机制会破坏社会,接着用劳动力的使用情况来举例说明这一破坏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为A。C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实际上是在举例部分提到的对劳动力的市场化使用会带来的问题,是无管制市场对社会破坏的一个方面。BC两项均属于围绕例子进行的论述不是正确答案。D项表述有误,予以排除。

3.【浙江-行测】

“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辨证的过程

B. 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 “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 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答案】B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最后一句话点出文段的主题——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这”是一个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话题是“世界化”。因此正确答案为选B。

4.【浙江-行测】

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行为不仅被先天的生物本能所决定,而且也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浏览网页,你可能被华丽的页面吸引。如果从浏览器的菜单中查看源代码,你会发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人类的行为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B.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

C.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

D.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

【答案】一道主旨概括题。转折之后是文段的重点,看“然而”,提出“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又用语言和网页来举例说明。由此知道,前文分析的人类的行为也是为“然而”后面的观点而服务的,也是一个例证。因此正确答案为C。

5.【浙江-行测】

官员这种人从早到晚都解决有答案的问题,头脑已经被训练成这样,因此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去应付很有可能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就越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一定可以解决,因此一遇到可能无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所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A.一个优异的官员总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

C.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

D.最优异的官员是最差劲的政治人物

【答案】C

【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整个文段都在探讨官员和政治人物的关系。前半段都分别说明官员和政治人物的任务。然后用“然而”转折指出,一个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在面对无解的问题的表现,并得出结论,“一个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根据文段表达的意思可知C项是正确答案。D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越……越……”并不能直接推出“最……最……”,因此D项表述有误。

6、【浙江-行测】

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事。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世界原来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生活

B.用悲观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是人类的天性

C.心情的颜色决定着世界的颜色

D.为物所扰,为己所累,是现代人的生存困难

【答案】C

【解析】意图推断题。由题干“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去何从而对这些事”可知,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的是:世界上有美好的“幸福”也有不好的“困厄”,因此不能选A,选A就片面的只承认世界都是美好的了。转折“而”后面是重点,“而要看我们如何去何从而对这些事”,正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态,C项符合题意。

7、【浙江-行测】

日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款会引起通胀吗?如果经济复苏不明显,而银行系统依然开闸放水,那么大量资金并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会推高物价指数,并带来通胀,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滞胀”,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入伴随着经济复苏,那么,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是属于温和健康上涨,和通胀无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通胀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B.大规模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C.物价上涨的程度,是判断通胀是否发生的主要指标

D.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答案】B

【解析】意图推断题。很多同学误选A。A说的是通胀的影响,如果要说影响要具体分析,那文段应该重点阐述通胀对于社会的影响有好有坏。然而文段说明大规模的信贷投款只有在经济复苏不明显的情况下才会形成通胀,而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入伴随着经济复苏则和通胀无关。由此可见,说明的是引起通胀的原因是不一定的,大规模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符合题意。

8、【浙江-行测】

只要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真心希望发展市场经济,愿意按照资本创造与流通的规律办事,能够尊重多数国民基于现实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就可以让多数所有权变的合法,从而创造出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这正如将彼此孤立的湖泊,串连成一片巨大的水城,避免零星的湖水,消失在一块块贫瘠的沙地里,一旦大量资本流动起来,财富创造与经济效率,就会在市场中野蛮生长。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国家需尊重多数国民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

B.没有法律保护的所有权,是效率偏低、缺乏活力的所有权

C.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一国决策者的水平密切相关

D.所有权合法化,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前半部分是重点,“只要……就”,是一个充分条件复句,强调的重点在“只要”引导的条件,强调了国家决策者。后面是大比方举例说明。C项是对文意的同义替换,故选C。

9、【浙江-行测】

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发展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否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轻视事功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慨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泊里诞生。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自宫与内敛不无干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理学特有的价值取向遵循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B.理学所倡导的精神导致古代读书人中很少出现英雄豪杰

C.读书人大丈夫气概的缺失和理学自身的特点有关

D.宋明两次亡于外族,理学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答案】A

【解析】主旨概括题。“但是“表示转折,后面是强调的重点,即“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倾向”和“过分的内省自律”与专制帝王的关系。即选择A。BCD都是文段分句中的举例说明的内容,不能作为主旨题答案。同学会质疑“为渊驱鱼”,在这里用法是正确的,换个角度想一想,意思是指把原本可以被利用受益的一些力量驱赶到敌方去了,就是指理学的一些思想本来可以有利于提高修养,但是一不小心就有利于专制统治了。

10、【浙江-行测】

在解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下,人们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协的意识,我们常迷信于理性的算计,从而使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信仰的缺失也必然会造成人无法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进行完整的解读,缺少对规则的敬畏,从而信仰被理性“杀死”。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对立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B.在现代社会,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协,人需要有信仰

C.迷信理性,会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

D.在现代社会,道德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困难

【答案】C

【解析】主旨概括题。由“从而使得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信仰的缺乏必然造成人无法对生活及生命的意义进行完整解读,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从而信仰被理性‘杀死’”这句话可知,文段的主要意思是因为迷信理性,所以导致信仰缺失,C项符合题意。很多同学误选B,B是引申了,是意图题的答案。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公务员频道给您带来的2013选调生行测:言语理解争议题解析,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2013选调生考试行测:数学运算

2013选调生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  

2013选调生考试行测:统计表分析测验

标签:行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