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 > 申论热点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信息公开问题

编辑:qinh

2010-10-22

2010年是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深化的重要阶段,这一年中多个典型事件凸显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现代行政社会中,依法公开行政信息已是众望所归,构建公开透明行政也是势在必行。若想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必须让行政透明化,那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尊重群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信息公开是了解民意稳定执政之基的重要手段,所以势必会成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之一。

一、河南蜱虫事件

2010年夏天,在信阳市一些乡村,有多名村民急性起病,出现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持续高热等症状,个别村民因此病死亡。有人为此质疑地方政府隐瞒疫情,未公布具体蜱虫咬伤病例。

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卫生厅通报说,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监测,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按照官方的说法,卫生防疫部门已作出了努力,但一些老百姓却不知道该如何预防,以至于产生恐慌心理。这说明不明疫情发生后,如何向民间公开相关信息,对疫区群众进行健康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但公开疫情信息的方式、渠道并不明确。

信阳市已经将相关情况向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了层报,但是未及时向社会向民众公开。这种做法混淆了信息公开与疫情发布的关系,认为疫情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进而草率地得出自己无权发布。当下级层层级级上报了疫情,上头也接受了,但就是不见迅速有效的回复,客观上是在等待最终结果再答复,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在漫长的等待中,出现谣言四起等现象。

其实,控制疫情传播,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更离不开当地群众的配合和防范。而要做好疫区群众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就要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公布疫情,既可以赢得防控先机,对疫情实行早防范、早控制、早治疗,又可提醒广大群众认识疫情的危害性,从而做好个人防范措施,尽量避免被“蜱虫”所伤。如果群众不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使群众心里更加恐慌不已,更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京佳教育认为,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尤其要明确县级政府有责任及时公布疫情,对于因为隐瞒或者拒绝发布有效信息的,要作出严厉的责任追究。同时,国家对于传染病疫情上报也应作适当调整,迅速及时上报有期限,但作为疫情判定的权威部门,其公开回应也应该有时限,有必要彻底改变最终定性才出来发布相关信息的保守做法,将疫情的发布形成阶梯式或者螺旋式,分时分期地发布相关信息,以便让更多人了解疫情变化。

二、中国行政信息公开现状

2010年9月30日,由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合作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观察”项目发布的《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报告2009年度》指出,30个省级行政单位行政信息公开六成不及格,国务院下设机构仅两单位及格。

《报告》对国务院下设机构中的43个部门,及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之外的国内30个省(区、市)进行全面测评,还对北京、吉林、山东、浙江、广东、四川6个典型省市下属的全部97个地市级行政单位进行了评测,分为“地方政府版”与“国务院机构版”。 调查结果也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正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行政公共信息公开法治化实现是个长期渐近、积累进化的过程。

京佳教育认为,我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现在法律规范上: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虽然有了一部统一的信息公开法,但相匹配的法律规范与其他方面还有待完善;

2. 在制度上: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缺陷,表现在行政信息公开的方式单一、内容狭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很多行政机关还只是流于形式;还有主观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由于社会历史及诸多综合原因,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以及知情权是其基本****,相对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我国公务员中有一部分人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浓厚,漠视公众的知情权;

3.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行政信息公开的手段和方式落后,滞后的技术,束缚着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基本上是采取主动公开方式,公众申请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十分困难;

4. 与信息公开相配套的硬件和软件急待加强,公众要获得必要的信息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媒体的帮助。

5. 某些官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封闭消息。目前我国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是官员的德、能、勤、绩。但主要看的是在职期间是否出成绩或有没有造成重大失误,这导致部分官员在职期间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出于功利目的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操纵,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件件上报,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往往隐藏不报或者扭曲上报,甚至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隐藏。

6.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是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内部传递渠道主要是上下级纵向的沟通方式,上级政府对信息的掌握主要来自地方的报告,而在传递过程中的层层审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迟缓。再者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信息数量突增,分布散乱、流速加快,也致使政府无法收集到准确、及时的信息,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

7. 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未能有效实现良性互动。调查显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广播电视、报刊、政府信息专刊和政府门户网站,其中广播电视占到62%,报刊占了54%,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虽然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在一定范围内展开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强调媒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即使是灾难性事件,也强调正面报道,强调新闻的宣传价值。而媒体在不危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有新闻价值,关乎民众的事件,都应及时、公正的报道,强调的是新闻的传播价值。当新闻宣传压制了信息传播时,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就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致使媒体、公众处于被动地位。

标签:申论热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