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公安招警 > 笔试题库

2011年政法干警(本硕类)申论预测试卷六 农村养老

编辑:qinh

2011-06-30

2011年政法干警(本硕类)申论预测试卷六 农村养老

2011年政法干警招警考试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了,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汇总2011政法干警考试模拟试题,帮助大家备战2011政法干警考试。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养老日益关注。许多老年人无奈地感叹:“养儿防老防不住,国家养老保险不完善,老有所养由谁养?”对于老人,子女孝敬是天理人伦的要求,90%以上的农民仍然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但是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很快就要进入老年期,他们面临着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位老人的现实,养老将成为独生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现代农村养老问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目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着以下现状:

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家庭养老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与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环境闭塞,与外界联系甚少,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更决定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具体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

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经济负担加重。加之我国农村经济本身就比较落后,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演进,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难免孤单寂寞。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考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2.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问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问:开展“新农保”试点的意义何在?

胡晓义:开展“新农保”试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趋势。社会保险最开始都是从城市做起来的。现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险制度都比较健全。但是在农村,除了2003年以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过去延续下来的农村“五保”制度,总的来讲,社会保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近年来,农民在参加了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步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之后,养老的问题更加突出。现在,国家仍然有超过1亿的农村老龄人口,如果他们的基本养老问题不解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就无法达到,政府要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承诺也无法实现。“新农保”试点正是为了逐步解决农村制度化的老有所养问题。

建立“新农保”制度,首先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居民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其次,它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特别是促进农民这样一个广大群体的消费需求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标签:笔试题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