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同步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编辑:

2014-07-21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把孔子"仁"学说(道德伦理范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孔子"仁"的思想用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道德伦理范围。"仁政"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民本思想);性善论;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坚持自然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基本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的愿望,但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位的要求,"尚力""节用"分别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和愿望。

道家

春秋时期:创始人--老子

哲学思想核心是"道",否定天命的绝对权威;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政治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得;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比老子更消极。

"齐物",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区别,反映没落贵族完全丧失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阶级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法家: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兵家

春秋时期:孙子及《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孙膑及《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吴起。

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经过不断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标签:历史知识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