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范文《再别康桥》

编辑:sx_gaohm

2015-09-06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各位评委:上午(下午)好! 我是高勤。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说课的内容由这几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

《再别康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首诗歌。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新诗,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重点鉴赏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而《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仍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他们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不能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无法深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及学生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 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课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3、讨论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4、启发、点拨法。

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本课会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动脑想,动口说,勤钻研。这样可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以及诗人的影像,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并可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