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师对大学新生的忠告

2010-10-17 18:35:24 字体放大:  

不容易啊,你们考上大学,尤其是那些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2007年,中国共有101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实际参加考试的95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2007年,中国各种各类高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高职等)共录取学生567万人。其中本科(包括三本)280万人,(重点大学不到100万人)。你们应当知道,你们考上大学,不只是你个人的事,也是你父母的事,你们整个亲戚圈的事,甚至是你父母单位的事。今年夏天我在衡阳火车站等车时,就曾见到这样一幅标语:“热烈祝贺我院职工子第XXX被清华大学录取---衡阳火车站宣”。当职工子弟被清华大学录取时,单位领导感到无尚的荣耀,不然,这条幅是挂不出来的。所以你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希望。

从高考结束到新生入学,算来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有的学校开学晚,可能达到100天。这100天里,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该说的说了,该见的见了,一句话,已经休整得差不多了。开学以后,同学们就应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生活当中去了。如果进了大学,仍然玩心不退,那可能要吃大亏了。聪明的孩子还好一些,还可以赶一赶;不那么聪明的孩子要玩继续玩,到时可就赶不上了。

第一,要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学会自我管理。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第一个特点是基本上无人管(少人管)。上高中时,父母管你,班主任管你,爷爷奶奶管你,外婆外公管你,家里的人以你为中心。你不能看电视家里人就不看电视,你不喜欢吃的菜你妈宁肯不买。你不熄灯家里人不会熄灯,你熄了灯家里人不敢开灯。可到了大学,这一切突然改变了。没有了班主任(代之以辅导员,也许刚从某个大学毕业的,年龄与你差不多,还是几个班才有一个),父母不见了,奶奶爷爷不见了,外公外婆不见了,你基本成了无人管的孩子。老师上完课就走,不再呆在教室里与你说这说那。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教师,在中学时你上自习时,总有一个教师陪着你,到了大学,自习是你自己的事,教师是绝对不会陪着的。顾名思义,自习就是自习,你自己学习。教师陪着做啥?所以,到了大学,除了在课堂上,你基本上见不着教师的身影。你看到的教师,要么步履匆匆,要么若有所思。教师除了教书外,还要搞科研,还要读学位,比学生还忙呢。那有时间与你闲聊?

我说是基本上无人管,基本上无人管不等于无人管。学校还是设立了管理学生的专门机构。学校有学生处(有的叫学工部),还有团委,系里也有类似的机构(有一个专门管理学生的的副书记,有几个辅导员)。学校主要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班里设班委会,团支部(高年级班级设党支部),在系(与学校)设学生会,系上面还有校学生会,学校就是靠学生会来管理学生。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讲,尽快适应这种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指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管别人还可以接受,被人管则不习惯。有的学生往往不把学生干部看在眼里,对学生干部不接受、不服从、甚至抵制。现在的招生规模比较大,一个学院乃至一个专业往往招好几个班,平行班很多。当学生干部的,一方面要完成学院乃至学校交给的各种评比任务(学习竞赛、体育竞赛、卫生评比等),另一方面还要使工作走在平行班的前面,这一切都需要同学配合。但往往有的同学就是不配合,迟到、旷课、早退,把卫生搞得一团糟。这样容易把关系搞僵。关系搞僵了,学生干部烦,辅导员烦,汇报到系里领导那里,系里的领导也烦。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处得关系不好时,他的生活一定不会愉快。由此引起我的第一个忠告:一个是给学生干部的,要多做工作取得学生信任;当然前提条件是把学习搞好。学习搞不好,就不要去当什么班干部,即使当了,也很难受。第二是给那些不当学生干部的。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自觉融入到班级体当中,服从管理。

第二,要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大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语)。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大江南北,可能来自长城内外,可能操着不同的方言,带着不同的习惯。这些陌生的人突然组成了一个班级,甚至住进了一个宿舍。你们在初高中时都读过《论语》,知道《论语学而篇第一》当中的开篇是这样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从三十岁开门办学,到他七十三岁去世,共43年的时间。平均每年有七八十人到孔子这里学习,也就是现在两个班的规模。新生们来了,孔子总要给学生们讲几句话,讲什么呢?孔子就讲了上面这三句话。上面这三句话说了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句讲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学生们来孔子这里是来求学的,孔子不讲学习讲什么?孔老夫子先讲学习的方法“时习之”然后讲学习的态度,“悦”。要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讲完了学习,孔老夫子还要强调团结,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孔子最担心的是他的学生们搞不好团结。所以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他的学生们主动搞好团结。什么叫朋?过去同门为朋,在一个老师指导下共同学习者为朋。朋者,古时同窗,今之同学也。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一起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人引用这句话很多时候是错的。“老朋友从老远的地方来不是件很高兴的事情吗?”其实这是错的。但错就错吧,与时俱进吗!孔子的第三句话要求更高,是对君子的要求。孔子这样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人不知”。“人不知”就是别人不了解你,别人不知道你,你不被别人了解,这叫“人不知”。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把自己放在中心,当别人不了解自己(尤其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时)时往往内心发怒。一愠当然就处不好关系。在这里,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别人不了解你时,你千万不要生气,否则就做不成君子了。

第三,要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学好基础课。

大学与中学学习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学是老师带着大家学,而大学则是老师只起个引路人的角色。你学不学,学多少,学好学坏,全是你自己的事。中学时的学习是教师讲完了,就逼着你做作业,然后是批改作业,讲评作业,直到你弄明白为止。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教师围绕一个内容讲讲纲目,然后列一些参考书,由你自己去弄明白。大学教师一般也不批改作业,多数的时候是部署讨论题让大家讨论。因此在大学学习,积极发言很重要。当然积极发言的前提是你多做准备,勤于思考。不然你的发言就没有多大意义。另外,要勤读,勤写,多练嘴,多动笔。

大学还有与中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每个人是在不同的专业学习。专业不同,学的课程不同。但就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来说,学的科目却差不多,叫做基础课,或者叫做公共课。比如外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课等。大多数同学往往觉的这些课不重要,与自己的未来专业关系不大,所以轻视这些课程。这将来会吃大苦头的。第一,这些课程都是教育部定的,肯定有它的道理,不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这样安排。第二,这些都是基础课,工具课。基础课、工具课学不好,不可能学好专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课就是器。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生们体会不到的,将来不论考硕士,考博士,还是要考这些课程。如果大学第一年不把这些课程学好,将来可就难了。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观点看,你也要学好这些课程。

第四,多看别人的长处,向一切人学习,多参加学术报告会之类的活动

大学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老师自不用说,你的高年级同学甚至就有你学不完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来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有向一切人学习的态度。另外,多听听学术报告会,一方面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另一方面多长长见识。在人生打基础的时候,争取多学点东西。知识只有嫌其多,没有嫌其少。人年轻的时候精力,确实应当多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