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离骚(节选)》

编辑:

2016-07-26

5、有感情的齐诵课文(要求:注意停顿和语气)

朗读提示: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1)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察看课本前面的插图,仔细看屈原的画像,看看画家是从那些地方把握屈原的个性特征,他是否符合你心中诗人的样子,你心中的诗人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

2、你赞成屈原沉江之举吗?请说出理由。

3、熟读课文之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 研讨课文,走进诗人形象

1、理解思想内容 ( 分析、讨论、概括)

第一段: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第二段: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顺势提问: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 明确: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三、分析特色

过渡句:诗人有着如此美好的品德,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 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的呢?

【教学预设】

1、 运用比喻句/比兴手法,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指仙人,本文中比喻为楚怀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为许多小人,而蛾眉比喻为自己的高尚德行。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喻指自己,而鸟喻指周围的群小。 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拓展小结: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四、拓展延伸: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

文字资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现在是不是感觉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总结的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很有用呢?感谢大家的阅读。

相关推荐:

最新鲁人版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计划范文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格式:师说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