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2016

编辑:sx_gaohm

2016-04-2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一、导入: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七、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

2.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1)教师范背第1段。(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重点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