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第三章)

编辑:sx_yanxf

2016-10-13

为了方便老师教学,精品学习网为此编辑了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为老师在新课讲授前提供参考。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三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当时的青年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列宁和马克思,为什么呢?(马克思主义),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懵懂时期(初入中国)

(一)创设问题情境,阅读课本第一目:

1、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 …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思考:材料中的“马尔克”和“嫣及尔”分别是谁?材料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别指马克思、恩格斯。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学说。)

3、能否把梁启超、朱执信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所作的介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呢?

(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上海广学会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书刊,只是在宣传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同时,介绍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以为其补充;梁启超在介绍进化论者颉德学说时,附带提到马克思,不仅简略,而且带有批评的口吻(转引了颉德对马克思的一些评述);朱执信虽然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贯彻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主张。

从客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18年,在中国报刊上很少看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文章。

根据以上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仍应从五四时期算起,其代表人物还应是李大钊。              ——《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7日)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