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编辑:sx_gaohm

2015-09-08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课标要求:

⑴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区分实验班与平行班的要求,以“实”简称。)

1.基本知识:学生能够列举从汉到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陈桥兵变,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实:南书房、)军机处。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能深刻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⑵通过学习本课,(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⑴重点:汉唐宋三代集权与分权的斗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⑵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具;⑴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实:尤其突出)---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实:尤其突出)课下探究、研讨;⑵课本插图、史料、幻灯、示意图等等;(实:提示课前资料收集教学相关用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要求“实”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拾贝”栏目)展示出来。

3.实: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拾贝”栏目,供大家一起商讨。

4.引导学生回顾或收集历史剧中皇帝早朝的情态,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长期延续

导入新课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火连天、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的小国林立等等,都表明地方势力的膨胀,有时会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破坏大一统局面带来的必然是全国的动乱和人民的灾难。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中央政府如何才能克服地方分权而强化集权?这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有所收获。

讲授新课

刘邦曾经“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忘秦之败,于是刨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及“九王表”

提出问题:

从课本和材料看,汉初采取什么政策来巩固统治?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幻5:

A、汉代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国并行制。

政策:分封同姓王,继承郡县制;

原因:主观认为“天下一家”,利于统治。

危害:割据一方,觊觎帝位,终至叛乱。

教师说明: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文帝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激化:“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时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是汉文帝时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

实验班出示幻6:“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亲者或亡(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贾谊《治安策》

{贾谊在《治安策》中,把汉文帝时诸侯国和中央的关系比做人体,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中央集权必然受到极大削弱,好像一个很重的病人。贾谊这段话,把当时中央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比喻得十分形象。}

可见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贾谊、晁错等有识之士就曾向朝廷建议削弱藩王的势力,但没有被采纳。

实验班出示幻7:“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汉书·贾谊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坚决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这是贾谊为解决中央和诸侯国的矛盾,而向汉文帝的献策。)

2.吴楚七国之乱及平定。

除了开创"文景之治",景帝刘启执政时期的另一大不朽功绩,便是平定"七国之乱"。

出示幻8:“晁错数上书言吴(王)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馀城,楚四十馀城,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晁错《削藩策》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你能说出材料信息吗?(提示: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开始削夺王国封地。)

出示幻9:为实验班适当解说“七国之乱”及过程和结果。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着手削除吴、楚、赵等国的部分封地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7个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举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叛乱发生后,景帝仍不忍对同姓兄弟们下手,并错误地分析形势,接受袁盎"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的建议,将倡议削藩的晁错斩了,企图以牺牲手下来平息刘氏集团的内争。哪知吴王叛乱真正目的并不在此,景帝斩晁错后,刘濞不但不罢兵,反而自称"东帝",拒不接诏,继续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景帝至此才醒悟过来,便决定以武力来平定叛乱。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带兵东征吴、楚;又派曲周侯郦寄击赵,令将军栾布击齐,派大将军窦婴屯驻荣阳以监齐、赵兵。由于吴、楚七国的叛乱不得民心,所以汉军在周亚夫等的指挥下,不到3个月便一举击败刘濞,平定了叛乱。汉军斩吴王于东越,其余各叛王均先后兵败自杀。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从此,同姓诸侯王势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解,汉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了。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出示幻10:

⑴中央----中外朝制度(目的、内容、作用)-

目的:(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相权的措施。

内容: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这样,在朝官就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和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了。

作用:中外朝的实行,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⑵地方---刺史制度(监察官,位卑权重)。

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然后加深理解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全国13个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⑶郡国---推恩令 出示幻11资料:(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信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 “酎金夺爵”,大大地打击了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使他们“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从此,西汉分裂割据的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实验班补充: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出示幻12,提出问题:《削藩策》和“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⑴背景: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和皇帝权威;⑵目的:为了削弱封国实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⑶身份:都是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力主削弱藩国;⑷内容:都是削夺王国的封地;⑸最终结果:都打击王国势力,强化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⑷集权统治的评价:出示幻13,

强干弱枝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出示幻14,得出结论---权力集中的弊端:皇帝年幼昏弱,则出现“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相互倾轧,东汉后期百余年政局长期动荡。

以设问进行本目小结:通过本目学习,我们了解到西汉有哪些皇帝和大臣试图解决中央与王国的矛盾,效果如何?出示幻15小结:

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初步加强——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

郡国并行----汉初,刘邦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王国问题----文帝时,诸侯王羽翼渐丰,割据一方,觊觎帝位。

中央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

晁错削藩----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

先得汉景帝支持,后被杀。

七国之乱----前154年爆发,周亚夫、窦婴平叛。

武帝集权----汉武帝采取“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以强干弱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结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

B、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注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图)

过渡:你能说出汉以后政权更替的次序吗?出示幻16:

前202年西汉公元9年新23年,25年东汉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589年,581年隋618年唐907年五代十国979年,916年辽宋夏金元1368年明1644年,1640年清1912年北洋政权1928年国民政府1949年新中国→今。

教师说明: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仅仅是一个开始,唐中叶以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朝廷命令的政治局面。唐朝的“藩镇割据”从此开始。

出示幻17,讲解:唐玄宗在位(712~756)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用县的权力,在这种畸形局面之下,爆发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安禄山就是凭借着在北方长城一线守边,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平息后,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搜以节度使称号。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他们在辖区内任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出示幻18,得出结论: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以后。但应注意在统一的国度里分裂割据,“起也快,败也速”。

2、五代十国(907-960)出示幻19,

①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看地图)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位置大体相同。

②十国北汉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四川)、吴和南唐都是相继出现的。

提问实验班:你如何看待五代十国的政局?出示幻20:实质: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的必然结果。思想认识: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局部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③周世宗改革。出示幻21,并进行说明:郭威建后周,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当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周强大起来。955年开始统一事业,先占后蜀,解除顾之忧,再打南唐,夺江淮间14州,又北上夺三州,就在后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病故。后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引导学生看课后“自我测评1。”,出示幻22,教师总结:

共同原因: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各自原因:①汉初“七国之乱”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②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是由于地方藩镇林立和中央权威缺失造成。

C、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出示幻23,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中央集权的强化

⑴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看课本“太祖之忧和赵普献计”

⑵措施。(权、钱、兵)

收精兵:①杯酒释兵权。看课本资料和幻灯,解决课中提问: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了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巩固统治的目的。)

②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衙,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中央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④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实现了统兵权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武将专权,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⑤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