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下册说木叶教案

编辑:sx_songlj

2018-04-03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下文为大家推荐了说木叶教案,供大家参考。

【说木叶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一、诗词导入(多媒体)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渊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刘禹锡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萧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张惠言

老师:望月怀远,或思念亲人 ,或孤寂难返,或落寞惆怅,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由此可知,在我们古典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像月这样的意象,由于表达的感情和使用范围的稳定,形成了固定的审美习惯,是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学过“木叶”,相信大家更会了解这个道理。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 喜爱

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相开心的,它们互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

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 飘落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参考答案

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1)①钟爱   ②喜爱

解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

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2)①飘落 ②飘零

解析: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书面色彩更浓些。飘落:飘着降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

三、整体感知,信息筛选

1、初读课文,文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明确:树叶

2、文中阐述“木叶”意味的是哪几段?

明确:4---6段

四、自读4----6段,思考

1、古诗歌中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用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

③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明确:“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

而“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

“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

(2)根据上面分析,小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结合课文找出“树”与“木”的不同。

明确:特征   树   繁茂的枝叶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   枝叶舒朗

黄色   本质干燥

意味   树   饱满    飘零

木   舒朗   干燥   空阔

场合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   秋枫叶落,长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2、“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人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他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不湿润的。

3、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投影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3)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着微黄,“木”有舒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舒朗绵密交织,是一个迢远而又情深的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而“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中“黄叶”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叶子,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以“木”代“叶”,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点绵密之意也洗干净了,显得更加空阔,更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意。

五、阅读1----3节,思考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三段引用了许多诗句,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继而探究“木叶”受宠的原因,排除了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最后落实到“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所以,主要作用是引出议论话题。同时,这些诗句可以作为例子,使得下面析理有凭有据。另外,合理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一)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不是。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二)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是怎么回事?筛选文中“木叶”语句回答。

(1)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2)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3)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4)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7)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8)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小结:木叶,暗示秋令,冷落萧条,惆怅孤独

(三)读“标题”,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吗?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整体思路就要改变,就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述,写成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品读玩味之中,并逐层深入,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契合读者阅读心理。

小结:只要提到“木”就会联想到在瑟瑟秋风中飘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这便是“木叶”的暗示作用。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四)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①酒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②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小结:“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③梧桐、雨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3)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结: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课堂小结:

今天,林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意象要好好体会,把握语言的暗示性,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