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人教版)

编辑:

2016-09-17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D.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4)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

(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补充:《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多媒体3,投影以上诗句)

D.请学生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内容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

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E.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写什么?(流云)“知还”是形容什么?(飞鸟)。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将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F.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讨论明确:

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补充:《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多媒体4,投影以上诗句)

G.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所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哪几个文句相似?

讨论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H.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讨论明确: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I.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齐读课文。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明确:“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

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朗读指导: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时应由无奈、低沉到旷达、悠然。

四、总结课文内容

由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五、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并形成400字的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2.陶渊明对“鸟”这意象格外关注,如“飞鸟”“羁鸟”“倦鸟”,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诗文及网络来搜集材料,以“陶渊明与‘鸟’”为题写一篇论文。

【说课】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亢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学习本文,可以结合《归园田居(其一)》阅读,诗歌、辞赋相得益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比较阅读一文一诗上,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勇气和决心,为此,我设计了以“朗读、品读、比较、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了解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带给后人的品格和影响。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扣住文题的“归去”,引导学生设计出5个教学问题,以此作为解读本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怎么写:第一单元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边城教案怎么写:第一单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