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沪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模板参考

编辑:

2016-09-29

刚才我们明确了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贝尔曼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看啊,这篇小说对贝尔曼的着墨并不是很多,总共也就两处。而且其中的一大段作者似乎并没有以一种赞扬的口吻展现出来。作者最先对贝尔曼的交代是从课本12小节中间开始的,贝尔曼刚出场的时候,可不是那种熠熠生光的正面人物,我们看作者对他的描写是什麽樣子的呢?大家看課本P12页中间的部分贝尔曼出场了,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生念)很好,这里呢其实是对人物的一个描写。在作者的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贝尔曼是什么样子的呢?外貌上首先年龄比较大,再次,身材短小,有胡子。

【明确】(1)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2)语言描写:耿直,直率,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3)侧面描写:(请学生有感情的表演)课文最后,平凡甚至讨厌的外表下有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刚才大家的概括,我们明显发现,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身上有一些缺点,有些甚至是难以另人忍受的。可是正是在这么个人身上有了闪光点,让我们钦佩、尊重,而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自然也发现了在西方的文化中,什么样的是美?正如我在这堂课之前所说的——真、善、美。贝尔曼这个人,很真,该嚷嚷的时候就嚷嚷,不得志也不隐藏,像他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所以说他真。他的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善,但事实上他的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善,并不能看得这么表面,他的善良是在一种自我牺牲的基础上的善,什么叫自我牺牲基础上的善,在这里我又要通过中西对比了。我们看中国的善,往往是一种善行,我记得以前看故事会,讲某某人物,特别是员外郎之类的,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乐善好施”,但其实这样的善是有限度的,而在这里贝尔曼他的善举更多的是一种奉献,一种精神上的付出。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大家从贝尔曼这边是不是也可以概括了?(请一位学生概括)

【明确】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四、欧亨利式结局

刚才通过我们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贝尔曼这个人物绝对是能带给我们震撼和惊喜的。而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篇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这种结局的设置的作用,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吧!请一位学生来谈谈,也可以结合欧亨利其他的作品。(学生自己发挥)

同学们总结的都不错,那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见板书)

四、板书

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贝尔曼——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欧亨利式结局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学生了解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先评述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语言个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Q1、语言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明确】幽默

Q2、你能否找几个典型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

【明确】4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沒有感情色彩的介入)

5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擬人)

7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冷漠)

30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幽默)

(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夸张)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二、 琼姗的生命意识——精神支柱

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但是,在这篇小说中还是有一个人物,值得我们来好好窥视一下,他就是琼姗。我们看,琼姗这个人其实按照正常的逻辑,怎么说都有点不靠谱,她把她的生命维系在了一片叶子上,想象着叶子的掉落就是她自己生命的陨落。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最后的常春藤叶能够挽救琼姗的生命?

【明确】信念(引入心理学中有关“圣斑”的故事)

可用材料: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对某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要求按照圣经上的描写,想象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病人想象后,在手掌和脚掌都出现了血斑,甚至有溃疡的标记。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圣斑。近年也有相关研究,例如,“看见右手放在炉边,左手握冰。”

从心理学上的故事,我们看到人的心理意识是十分强大的,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当然文学作品中对其也有体现,不过文学吗,多少都是经过夸张和润饰的,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部作品——托马斯曼的《死》和余秋雨的《垂釣》

所以从琼姗的这种状态,我们应该看到她最后暗含的作者所隐射的一种深层含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所要讲的精神支柱。这个我们看课文目录,本单元的标题是珍爱生命,而《最后的常春藤叶》他从属的小的主题就是精神支柱。

三、文本研习题目讲解P15

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花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给与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沪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模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沪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教案(精编)

沪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合欢树教案模板范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