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鲁人版语文高一上学期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模板参考

编辑:sx_gaohm

2016-09-06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鲁人版语文高一上学期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模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设计说明】

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

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暗示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搜集到的相关信息。

2.教师补充。

三、浏览全文,简述“‘左联’五烈士”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

(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其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同时兼顾学生提取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简述要点: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得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

鲁迅与柔石——柔石和鲁迅谈起自己的名字叫赵平复;和鲁迅一起走路,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仓皇失措的愁一路;告诉鲁迅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带冯铿女士拜访鲁迅;柔石到鲁迅处问版税的办法;鲁迅两次看到柔石写给同乡的信。

鲁迅与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这三个人和鲁迅的交往都是略写。冯铿仅仅和柔石一起与鲁迅见过一次面,鲁迅觉得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没有见过李伟森;胡也频在上海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

四、研读白莽的形象:

(一)找出文中有关对白莽的回忆文段。

明确:

1.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2.文章第四部分写了白莽遇难后,作者看到了白莽所译的彼得斐的诗。

(二)精读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分析概括:白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阅读讨论,发言交流。

2.教师点拨:

(1)“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在翻译时的曲译可看出他是个什么人?

(2)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你感觉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3)作者回忆第三次会面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形成个性见解)

学生讨论、归纳:

(1)“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个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欢的诗人,可见他是热爱民众而憎恶统治阶级的。

(2)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译诗给鲁迅先生。

(3)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三)朗读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生命诚宝贵”这首诗,理解白莽为自由而战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研读柔石的形象特征:

(一)

1.学生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叙述与议论,思考柔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同时对分歧较大的句段理解要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明确合理方向)

3.教师点拨:

(1)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2)依据文章中作者的叙与议,思考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3)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

(4)如何理解“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激活学生思维,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合理方向)

师生讨论、明确:

(1)鲁迅先生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以致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青年们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的人品难得。

(2)柔石的“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即使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一方面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他“迂”得可爱。

写柔石的“迂”,鲁迅是要告诉人们,柔石是一个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的人,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3)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文,后来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迂”得很。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4)作者以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他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二)快速阅读第四部分中柔石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件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么性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