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编辑:

2015-11-06

明确: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

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⒋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⒌小结

四、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提示:这个中心,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愤的感情渗透于每一节中。第1、2两节,通过交代写作目的,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为什么会这样?第3、4、5三节作了回答。刘和珍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富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坚毅乐观、目光远大的好青年,杀了她这样的青年,就是毁了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无花的蔷薇之二》)。而敌人的残虐凶险、下劣无耻又远远地超过了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在赞颂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愤的洪流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了。第6、7两节通过总结教训和指明烈士死难的意义,再次颂扬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远的意义。对烈士的歌颂是那样的深挚而热情,对她们的牺牲又无比的痛惜。

综上所述可见,文章的前两节犹如序曲,中间三节是记念文章的主体,后两节是主体内容的升华,又回应开头,犹如尾声。在每节文章中,强烈的悲愤一以贯之,正如许广平所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目的用对联就是“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4.关于本文的表达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线索可知,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可见,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由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什么特点?记叙常和抒情或议论结合。

五、布置作业。

1.复习重点字词。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重点搞懂其中一些难句的含意;

二、小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

(一)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句,然后共同讨论。

(三)教师归纳:

1、 “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具体句子:见课后练习二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此是 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6、“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学生自己提问,自由解答。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触龙说赵太后(人教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