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编辑:

2015-10-27

(不愿往梁惠王处跑的前两条理由,学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后两条则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当然,也可将后两条理由留待学生理解了孟子的为政措施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学生在初中阶段曾学习此文前三段内容,字词教学只需稍注意“甲”“兵”“走”等即可。)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小民,便于学生进入文本,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真正“尽心”。)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当时真的没有往梁惠王处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为师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F吗?默读末段并思考。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PPT小结,略)

(2)王道之成:

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PPT小结,略)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赛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这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容易浅尝辄止,老师的教学也容易一滑而过。所以,老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在这里停下来,放慢学习的脚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黎民”等词,理解“王道之成”强调的是使民“老有所养”“老而无忧”,强调的是“孝悌”,强调的是“教民”——其内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达到“使民加多”,最终实现梁惠王的霸业。)

(四)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

(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五)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不论学习什么,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此,方可把书读活。此环节目的即在于此。)

(六)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七、板书设计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触龙说赵太后(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勾践灭吴》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