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2016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教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编辑:

2015-10-1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由学生概述出以下内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秋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关于宪法的内容: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宪法的特点: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并得到人民拥护的宪法. 关于宪法的性质: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对于大会和宪法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概括课本内容后,由教师最后指出:这部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它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对于这两次代表大会只要学生简单了解: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大会选出朱德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通过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有关毛泽东没有成为主席,主要是因为,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前,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曾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多次建议,通过了决定,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决定同时指出:“毛泽东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久经考验的领袖,在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他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3040人。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经济建设为主便被阶级斗争为主所取代。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全国政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历史重任提到了我们党面前。要建设新中国、新社会,迅有组织、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必须广泛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提问:建立初期它发挥了哪些作用?(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这一体制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让学生回顾有关史实作一下思考,然后教师指出)在历史上,中共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密切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共的联合抗日;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并肩作战,与国民党集团彻底决裂,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民主协商机构和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提问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参政议政)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协商议政。

3.爱国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支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了进一步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1982年,更进一步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密切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根据这一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密切合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为完成共同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思想,使各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信任感,更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民族原则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党和政府很重视民族政策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在解放后进入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简要讲明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概况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公布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得到了有力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相继成立了四个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关于实行区域自治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政策,实现了民族平等,并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对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研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制定,在历史上有基础,在新中国更是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向近代工业国的过渡,它们也逐步确立起了一套以议会民主制为代表的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这两种不同制度的?请搜集有关美国议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资料比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思路:东西方两种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不同。两者有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另外两国的国情也是不一样的。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教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第五单元教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