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编辑:

2015-03-11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②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③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导入: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

(3)关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一目,建议教师,

①利用课件展示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

②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分析(归纳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

③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并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关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一目,建议教师:

①有关“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A、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

B、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先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来,进一步体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意义。

C、结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投影近几年农村出现的“抛荒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解决之策。

②有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议教师提供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环境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5)关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目,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有哪些,认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整理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②、课上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这一目内容,可设问如下:

第一组:A、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B、何为经济特区?C、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组:A、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B、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第三组:A、浦东开发的目的?B、浦东开发的条件?C、浦东开发前后的变化?

第四组:A、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点?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③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关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③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课前设置思考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你认为会有哪些障碍?应如何突破这些障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背景。

(2)、关于“历史性的跨越”一目,建议教师:

①演示有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文字、图片材料,了解中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恶劣的国际环境;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学生归纳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③学生归纳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明确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建议教师:

①学生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②分析中共十五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意义。

(4)进行专题总结,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道理:

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科学的、艰巨的。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一历史教案栏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