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认识区域教案范文

编辑:sx_zhanglz

2016-08-25

大多数同学认为高中功课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不会解题,精品学习网的“高二上学期地理认识区域教案”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加强练习,提高成绩!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概念,为此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就专门介绍这一概念。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

区域是学生很熟悉的名词,但教材所说的区域是一个专指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引用过来的,与地理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不要把它说成是地理区域,更不要牵强附会地解释它与地理区域的区别和联系,可作淡化处理。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地球表面可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区域。

“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材中设有若干“知识窗”和“活动”,与正文相辅相成。如在“区域的特征”一目的最后,教材设有知识窗“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特征进一步总结与升华。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

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

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教学建议

建议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