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会考 > 高中会考复习资料 > 历史

广东高中历史会考易考知识点(2017年)

编辑:

2016-12-30

3、(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提供理论基础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出现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

刘少奇冤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

1、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外交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2、重大外交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

(3)新时期的外交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提出霸权主义是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即坚持不结盟政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冷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4、美国冷战的表现:

政治:杜

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3 遏制共产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4 扶持和控制欧洲;

军事: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 集体防御。

5、苏联为首阵营冷战的表现: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组织成立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6、冷战的影响: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967年,欧共体成立(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一)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振兴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质)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以上就是广东高中历史会考易考知识点(2017年)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备战高中会考!

相关推荐:

广东高中政治会考易考知识点2017

2017广东高中物理会考易考知识点

标签:历史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