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编辑:

2016-02-25

18.对文末写到的“幻网”,分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幻网”如同“雾谷”一样,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观。

B.“幻网”是作者对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观描绘。

C.“幻网”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妙用创作手法的创造。

D.“幻网”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观景象,实际上已融入了作者的体会和感受。

〖丙〗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禁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这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摘自《散文》2001年第9期)

19.从全文看,①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答:                                                                   。

②第3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

答:                                                                   。

20.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21.联系全文看,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                            ;②                              。

22.以下对本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尾,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蕴。

写作指津

【构思导引】

请以“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道题既是对学过的朱自清文章的梳理,也是对有关智能的拓展。有兴致的同学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例文简析】

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谈我心中的朱自清

崔彧

从小学时,我们的课本中就常常出现一个人名——朱自清。那时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写的作品轻柔,美丽。大概这人长得应该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样。后来看过他的照片后,觉得跟预想的也没多大出入,只是多了一副眼镜,一身长袍。从《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笔风。而当把他的散文集通读之后,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诗人,学者,散文家。

首先,他是一位画家,一位能中西合璧的画家。感触颇深的是《荷塘月色》。一片曲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荷花。这些,如同一幅水墨画,有赵佶的细腻之处,兼备白石老人的大气,个体与整体和谐统一。而妙处又在静中有动,微风抚过,荷叶荷花的颤动,是你能感受到的,仿佛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月光的那部分写得尤其出色。虽然是满月,但天上有层淡淡的云,故不能朗照——这尽管是一丝遗憾,但用得确实好。因为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颇不宁静。我联想到了凡·高笔下的月色,神秘,寒冷,这难道不是印象派的画风么?而每次用不同的心情读《荷塘月色》时,带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蒙娜莉莎的微笑那般奇妙。然而回到他的写作背景,大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为革命低潮而不能平静,因此为文章注入了一剂静心剂,文章的色彩也就不再艳丽。

他是一位西方文化的传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国游学,远赴欧洲,去过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名城。两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涵,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个探险者,用一种陌生好奇的眼光来看欧洲,发掘欧洲的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并且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与中国常见的事物比较,向国人介绍欧洲文化,通俗易懂。我也读过余秋雨的游记。余秋雨的作品带了些商业色彩,也更多的写了些鲜为人知的细处,有点深奥。

他亦是一位哲人。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但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事物有着一种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发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论气节》,《论诚意》,这三篇是我最欣赏的,鲁迅的针砭时弊,巴金的清新刚健,融合自己的柔中带刚。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转的笔调,幽默的言辞,以及深刻的主题,及时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灵活地运用沉默。

这些,或许是很表面的,但细细品味后,我恍然大悟,朱自清不只是柔,而更是刚!

他是民主战士,和鲁迅一样,用笔杆子和反革命作斗争。而他有更多的战斗。教书育人是他的战场,示威游行是他的战场,文学创作是他的战场。他字佩弦,取意“佩弦以自急”。他时刻如紧绷的弦,抓住一切时间,投入战斗。在清华大学授课,以刚强的意志,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尽管没有武器,但他以刚硬的演讲措辞,感染了无数人,使他们投奔革命;在文学创作上,他用表似轻柔,实则刚毅的笔锋,痛击帝国主义,痛击反革命。《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我所感到的画与哲完美结合文章之一。细致的人物绘画,使小男孩的和平清秀的脸,瞬间变得狰狞恐怖。他用饱含哲理而极富愤怒的语言,号召广大中国人民,斗争吧!《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他的亲身经历。朱自清对此十分愤慨激动,他拿起笔,用鲜血记录下1926年3月26日执政府的大屠杀。他挣扎在生死边缘,子弹从身旁飞过,战友负伤而倒下,学生被官兵殴打,一幕幕惨景,深刻的留在读者的心中,抗争情绪油然而生:“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一句反问,使人们猛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就是我心中的朱自清,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他不是一介柔弱书生,而是一位刚强的战士!

点评:文章从小学时代心目中的朱自清形象谈起,到后来见了照片,读了有关文集,感觉到他作为诗人、学者、散文家之外的东西。然后就从他作品中如画的描绘、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卓越的思想境界着笔。但又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浓笔重墨地讴歌他作为民主斗士的不屈不挠,写得感情充沛,淋漓尽致。

对比描述使文章内容丰富,这也是本文的亮点。

【题目参考】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A.朱自清散文浅谈。

B.朱自清的人格魅力。

资料附录

◎《采莲赋》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罗定五)

◎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飞,风吹乌臼(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用绿玉制作的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名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阅读提示:这首乐府民歌跟绝大多数南朝民歌一样,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细腻地写出性情女子渴望男友前来而其偏偏上了“青楼”的苦闷之意。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赤壁赋同步练习2016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