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巩固测试卷(附解析)

编辑:sx_gaohm

2016-01-05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巩固测试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颤动/颤栗 幽僻/癖好 点缀/辍学

B.纤细/纤绳 罪愆/敷衍 镣铐/瞭望

C.处分/处理 虚诞/垂涎 狼藉/枕藉

D.禅院/坐禅 店肆/肄业 招聘/驰骋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chàn/zhàn,pǐ/bì,zhuì/chuò;B项,qiān/qiàn,qiān/yǎn,liào;C项,chǔ,dàn/xián,jí/jiè;D项,chán,sì/yì,pìn/chěng。

答案: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我一个人看着车窗外,这是我第一次来传说中的深圳。这个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蜚声国际的大都市,正值晚上8点夜生活开始的时候,走在街上劲爆的音乐纷至沓来。但是这一切的繁华离我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我听不懂他们的讲话,我记不清错综复杂的道路。

A.望其项背    B.蜚声

C.纷至沓来    D.错综复杂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望其项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B项,“蜚声”闻名于。C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不合语境。D项,“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答案: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0多年来,赵广军“生命热线”累计志愿服务5万多小时,接访求助个案14570例,帮助千千万万的失足青少年扶回正路。

B.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内心极度焦虑,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紧张了。

C.各地要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新路子,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D.根据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事业单位人员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高,其次就是离退休人员,农民工的家庭幸福感指数最低。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结合混乱,应是“帮助……走回正路”或“把……扶回正路”。B项,搭配不当,应为“文明修养的提高”。D项,句式杂糅,应是“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或“社科院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答案:C

4.把下列4句话填入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A.②④③①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各种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

答案: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回头看

B.不复见旦日           旦日:第二天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A项,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乃为装遣荆轲

B.常从人寄食饮 张良是时从沛公

C.直堕其履圯下 吾其还也。亦去之。

D.父以足受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B项,都为动词,跟随,跟从。C项,代词,他的/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与“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寡人之过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B项为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其他句和例句皆为判断句。

答案:B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C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

答案:C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良于是认为这件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太公兵法》)。(“因”“异”“之”各1分)

(2)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孰”“蒲伏”“俯出跨下”各1分)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老父”“衣”“褐”“堕其履圯下”各1分)

参考译文

张良很悠闲地信步走到下邳的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取来。”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年纪大的缘故,强忍着,下去取了鞋来。老人说:“为我穿上鞋。”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着身子跪下为他穿上。老人用脚接受(张良为他穿鞋),笑着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老人离去一里左右,又返回来,说:“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于是认为这很奇怪,跪下说:“好的。”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经先行离去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了时间,却比老人后到,为什么?”就离去了。说:“五天后早上再来!”五天后,张良在夜还未过半时就去了,有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作为皇上的老师了!十年后,就能兴盛。十三年后,你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在的地方。”于是就离开了,没有其他的话,张良第二天不再见到他。看他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认为这件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做好早饭后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里在这时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 江 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各自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了看法。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江东子弟能否跟随项羽卷土重来?简要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的能力。《题乌江亭》是晚唐杜牧的七言绝句。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失败自刎之处。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而作,表达了自己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答案:(1)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负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2分)王安石则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我认为能。(1分)项羽英勇盖世,正直仁厚,体恤部下,江东子弟对他仍怀有乡土之情。(2分)

(示例二)我认为不能。(1分)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意见,江东子弟对他失去了信心,加之八千子弟尽失,长期征战,百姓不堪重负,刘邦天下已定,善抚人心,故江东父老不会再支持项羽了。(2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答案: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