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呼吁同步练习(带答案)

编辑:

2015-09-14

【题目参考】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有预谋地把掺有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严重伤害。当别人问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要测试一下狗熊到底有多笨。”出事前夕,他刚刚被本校保送为研究生。人们从他书架上看到的几乎全是诸如《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竞赛》和GRE复习资料之类的专业用书。

请以“关注生命”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演讲稿。

二、就《我有一个梦想》或《我的呼吁》的艺术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资料附录

◎习题答案参考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B.伦意为人伦。

3.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4.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5.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6.①文体:两篇都是演讲词,不同点是演讲人,演讲场合,演讲的对象不同。②作者: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世界名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们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类崇高事业,从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爱戴,二者思想相同点是都追求平等、和平;不同点是马丁·路德金主要是为维护种族权利而斗争,为黑人的平等权利鼓与呼。而史怀哲更注重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从而推行人道主义,呼吁和平。③标题:《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④内容:都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追求,都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 ,都为推动人类走向美好鼓与呼。

不同点:①《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②《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③手法:整体上看这两篇演讲都文质兼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我有一个梦想》多抒情,《我的呼吁》多说理,从修辞上看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但《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④语言: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如把生物分成高低贵贱,会导致部分人对部分生物形成伤害,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为“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惨绝人寰。又如“以暴易暴”,当今的巴以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以打击恐怖和无赖国家为名,滥施武力,也只能使恐怖更加猖獗,世界更加动荡等。

8.第一处:“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出自《圣经·马太福音》。意为柔和谦卑、温驯的人是有福的人,他们一定能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土地。第二处:“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两处引言均与宗教有关。我们绝大多数人未必是基督徒,但就这两句话看是引人向善的,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史怀哲本人是神学家,这样引用是与他的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本文的现实意义。

9.所有的东西被毁损或丢失了,都可以重新创造、补救,唯有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财宝都换不来的。如果你能在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生命前提下智擒歹徒,那么请你大胆付诸行动;如果不能,请先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记下歹徒特征,等他们走后立即报警。

10.威胁着人类生存的有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有各种各样的疫病,还有战争的危机等。这些只有在人类尊重彼此的生命的基础上,以友好和善良的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才有可能真正消除。

11.①重视尊重生命。②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12.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3.(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 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4.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15.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16.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17.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8.“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9.A ,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20.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21.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 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22.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23.略。

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呼吁同步练习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请大家认真练习,提升自己。

相关链接:

2015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2015高一语文《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及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