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 包身工

编辑:qinh

2011-03-24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 包身工

包身工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赛金花》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繁衍(yán) 荤腥(hūn) 怜悯(mǐn)

B.噩梦(è) 契约(qiè) 拷绸(kǎo)

C.缜密(zhěn) 瞌睡(kē) 弄堂(lònɡ)

D.尘埃(ái) 骷髅(kū) 游说(shuì)

解析:A项,“衍”应读“yǎn”;B项,“契”应读“qì”;D项,“埃”应读“āi”。

答案:C

3.下列各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 (2)暗喻 (3)借代 (4)借喻

B.(1)借代 (2)借代 (3)双关 (4)借喻

C.(1)借代 (2)暗喻 (3)借喻 (4)双关

D.(1)借喻 (2)借代 (3)暗喻 (4)双关

解析:此题考查对易混修辞的理解掌握情况。借喻侧重点在“喻”,借代侧重点在“代”,使用借喻修辞的句子,都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但借代修辞则不行;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等;双关是指一句话含有字面和隐含的两层意思。

答案:C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作者是沈端先,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B.课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又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势为副线。

C.课文记叙时注意点面结合。即对包身工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劳动条件作“面”的介绍,又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作“点”的描写。

D.课文在记叙中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在结构上以空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文体、线索、选材和组材的掌握情况。本文在组材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解析:此题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理解。A项中的引号表示强调,B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答案:C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看每组句子中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1)①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②一条水门汀的弄堂,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2)①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②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时间要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第(1)组①句采用变式句,用以突出工房区域的特点;第(2)组①句采用双重否定的方式,用以加强语气。

答案:(1)① (2)①

3.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解析:作者把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床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参考答案: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4.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

答案:居住的条件简陋、生活紧张、惩罚残酷、精神麻木、统治“严密”、饭食猪狗不如。作品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展现出来,如: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

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

“罐装的劳动力”……少女的“害羞”感迟钝。

5.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表现力的分析能力。分析重点词语的表现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出词语对描写对象的表达效果,对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的揭示作用。

参考答案:主要动词分别在第1句、第2句、第4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6.本文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和抒情。记叙作用在于叙述情节;议论的作用在于阐述观点;描写在于细微地刻画;说明在于介绍事物的特征;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用以抒发人的某种情感。

参考答案: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必要的议论和抒情。顺叙部分,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描写为主,间以必要的说明和议论;补叙部分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说明为主,也穿插一些具体的描写,同时间以适当的议论。无论叙述、描写或说明、议论,都倾注着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愤恨。许多语句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就更使文章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的感染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