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2016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寒假检测试题

编辑:sx_gaohm

2016-02-03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一寒假检测试题,希望你喜欢。

2016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寒假检测试题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信笺 饯行 栈道 浅浅水声

B.嘺望  獠牙  积潦  星火燎原

C.木屐  孱头  潺湲  削足适履

D.稂莠  踉跄  阆苑  琅琅书声

【解析】 C项分别读“jī、càn、chán、lǚ”;A项,“笺”“浅”应读“jiān”,“饯”应读“jiàn” ,“栈”应读“zhàn”;B项,“嘺”应读“liào”,“獠”“燎”应读“liáo”,“潦”应读“lǎo”;D项,“稂”“琅”应读“lánɡ”,“踉”应读“liànɡ”,“阆”应读“lànɡ”。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陨身不恤 风神潇洒 炯乎不同 炉火纯清

B.涕泗交流 绽露头脚 左顾右盼 步履稳健

C.黯然神伤 雷励风行 酣畅淋漓 不能自已

D.默默含情 鸦鹊无声 佳作迭出 短小精悍

【解析】 A项,“陨”应为“殒”,“炯”应为“迥”,“清”应为“青”;B项,“绽”应为“崭”,“脚”应为“角”;C项,“励”应为“厉”;D项,“默默”应为“脉脉”,“鹊”应为“雀”。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铁道部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责任归咎于信号灯问题,实在是差强人意,民众质疑声一片。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8月12日晚,人们争相目睹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盛况,深圳街头万人空巷,车流、人流比平日多了许多。

D.余积廉曾在电影《欢颜》、电视剧《天蚕变》等炙手可热的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并导演了《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电影,常和任达华、古天乐等明星合作。

【解析】 A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此处属望文生义,与句意不符。B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唱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属望文生义。C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D项,“炙手可热”意思是说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应为“红极一时”。

【答案】 C

4.(2012•天津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和不合逻辑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应在“对”前加指示代词“这”。B项,“用于……的治疗”和“作为……的治疗费用”两种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D项,“生活习惯”包含着“饮食习惯”,将“饮食习惯”去掉。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解析】 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呼应,“滋润着”与“一泓循环的水流”衔接自然,⑥⑤句是递进关系,故应排在句末。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6~9题。(20分)

……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6.“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反动政府、反动军人用刀枪凶残屠杀,反动文人用阴险的笔杆进行舆论欺骗。

7.文中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青山埋忠骨之意;②情感上,寄托了死难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或者寄托了作者对死难的革命志士的赞颂之情);③主旨上,指出爱国青年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牺牲过程,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牺牲过程概括: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原因:一是揭露、痛斥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视死如归的精神。

9.“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话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英烈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受烈士精神的激励、鼓舞,更加勇敢地去继续斗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