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编辑:

2017-11-07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解析:此题旨在考查从宏观上掌握历史事件及其联系的能力。A、B都是影响且B比A更深刻,但这种影响还停留在表象上,而C是由A、B发展而来的更深层、对全国全民族的历史影响更深刻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D是由C而引发的必然结果。

答案:C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因为报告分析了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因而它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答案:D

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从题目给出的条件看,要求学生得出两个协定的相似点。从两个协定的内容来看,前者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可“暂时驻扎”,后者规定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答案:C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于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故由绥靖政策转向支持国民党抗日。

答案:B

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一二·九运动则发生在华北事变后,日本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运动都由北京开始,后逐渐扩展到全国。但五四运动不仅有学生参加,还包括工人、民族资产阶级等参加,故不是一次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而一二·九运动则是一次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

答案:B

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联系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联共抗日所致,不难辨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答案:C

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西安事变发生时的背景。由于日本侵华加剧,危及英美在华利益,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在于联共抗日,这一主张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但对英美维护在华利益也有益,故不主张讨伐张杨。故实质为D项。

答案:D

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B、C、D项的表示均符合史实,A项表述不恰当,蒋介石虽然立场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是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性所决定的,故A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A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西安事变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情况下发生的,事变的目的是要求蒋抗日,因而是爱国意义的兵变,故①②正确。从事变发生后,中国各政治派别的主张来看,可知其抗日态度。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答案:A

10.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其中D项不符合史实,A、B、C三项中均与张学良有关,但C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大。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二、综合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共30分)

11.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的能力,把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侵略者和民众四方面的矛盾关系及矛盾转化结合在一起,把国共十年对峙时种种复杂矛盾及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及转化条件等聚焦一处,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知识结构。解答本题的关键必须围绕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转化及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这一线索去分析。

答案:(1)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4分)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己”的表示,中共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4分)

(3)蒋介石虽有抗日表示,但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抗日准备。(4分)

(4)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4分)

1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事变发生后中国有哪些主要政治派别,它们的主要主张,至于原因则主要从各政治派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方面去分析。

答案:(1)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置蒋介石于死地,目的在于夺取国民党领导权。(4分)(2)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目的是维持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及四大家族的利益。(5分)(3)中共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它主要是从全民族利益,从有利于抗日的角度出发。(5分)

高中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必要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望与广大老师和学生共享。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