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编辑:

2015-09-21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26分,第22题1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 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 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外交关系的变化及特点。第(1)问要明确这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态度,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清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其影响要思考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第(2)问要注意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根据材料可概括出“畏惧”“软弱”等特点,原因要从战争失败的角度总结。第(3)问要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作答,要注意概括;回答“原因”时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答案 (1)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态度变化: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朝统治。

(3)外交特点:“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因: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周恩来选集》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

——《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一边倒”?(4分)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4分)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的历史教训作答。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第(3)问要读懂材料,明确二人在对华的具体政策上有分歧,但从根本上讲,都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延伸。第(4)问结合“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则立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意义: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2)国际格局: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对峙。原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

(3)分歧: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只要有共同的国家利益。二者无本质区别,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4)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

以上是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成绩。

相关链接

西湖高级中学2016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测试题 

2015-2016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