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编辑:

2013-11-29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军事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1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工业革命)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30-40%)

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初期、中期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治理污染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

方式优点缺点备注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

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

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

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

典型的混合型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城市道路网

1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格局规划原则:

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

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山区平原

形成沿谷地或交通线沿主要交通线

密度小大

效益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较低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快;效益高

组织形式贷郎担、大篷车等较灵活方式商业街、商业小区等

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

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国际金融: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见以前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环境污染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见3、4、5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中国为例说明)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以留民营村为例)

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总结: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